赵光义得知辽国对夏国的态度后自然大喜,夏国毫无反应的反应却令辽国朝堂众臣一片愤怒。辽国虽未给予夏国武力援助,但是辽国承认夏国的成立,这就给夏国留出了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夏国在两国间的地位上,或者军事合作、经济互通方面能做出一些让步,那么辽国方面未必就不肯给予他军事援助,到时候不管是直接出兵相助,亦或是陈兵边境做一个姿态,都足以牵涉宋国兵力,减轻杨浩的压力。
然而杨浩愣是没有做出任何让步,这个消息不得令辽国文武愤愤然的觉得这个夏国皇帝不识抬举,就是萧太后也是怒极而笑:“这个冤家真以为和我有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情缘,就可以摆布本宫,让我损害我的国家、我的族人与部众的利益,不惜一切地帮助吗?大辽江山是我儿子的,任何人想损害它、艹纵它都不可以,就算是也不行!”
萧绰气极,决心坐视不理,先让杨浩吃个大大的苦头,肯对辽国服软乞援时再说,哪知道宋国马上增兵三万赶赴河西,援军还未到,原本固若金汤的横山防线就开始松动,等到回京汇报军情的王继恩带着三万援军赶到横山,两军汇合士气大振,竟一鼓作气连拿五处要隘,夏军的横山防线面崩溃。
萧绰得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吃一惊,她本以为杨浩坚决不肯向辽国称臣纳贡,必然是有所倚恃的,哪想得到他竟败得这么快,如果河西真个落入宋国之手,让宋国拥有了自己的养马之地,不但从军事实力上会对辽国构成更大的威胁,而且会很大程度地抵消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幽云十六州的险要是对南而言的,如果河西尽入宋国之手,宋国就可以从河西,取道奉圣州,直接杀到辽国中京。
有鉴于此,萧后不得不改弦更张,打消了让杨浩吃个大苦头的想法,马上命令耶律休哥统迭剌六院部四万精兵赶奔河西,以宋夏之战影响辽国国境安为由,充实西京大同府的实力。
萧绰对耶律休哥面授机宜,吩咐他非不得已绝不可直接干涉宋夏之战,这一去非敌非友,只循战场形势而动,如果宋军势强,就对宋军施加压力,如果夏军反败为胜,少不得就要敲打敲打夏国,总之,要尽量制造一种有力于辽国的军事平衡。
辽国突然增兵西京大同府的消息传回东京汴梁之后,赵光义颇感担忧,辽国如果与夏国建立了军事联盟,大可直接挥军南下,不需要舍近求远赶赴西京,如今辽国向西京集结军队,未必就是与夏国有所勾结,但是冰天雪地的,辽国总不会无缘无故地向西调兵吧?如果辽国想火中取粟……赵光义坐不住了,三曰之内连下三道圣旨,命令潘美、王继恩所部加紧攻势,抢在辽国屯兵西京大同之前尽可能地扩大战果,同时令崔彦进率两万禁军急赴雁门关,与当地守将郭进一同守御雁门关,对辽西京大同构成威胁。
宋辽两国调兵遣将,互相震慑的时候,夏州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诱敌深入,打其后勤,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争准备。接到授命的党项八氏部落纷纷开始迁徙,坚壁清野,以应敌军。而夏州城则加固城防,屯集粮草,同时对大量人、物进行战略转移。
河西城池少而草原多,部落迁徙十分迅速,要做到坚壁清野非常容易,寒冬一来,大雪遍地,各部落一走,正是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宋军十万余众,浩浩荡荡而来,若不能迅速攻克夏州,其后勤压力马上就会凸现出来。
潘美久经战阵,对后勤辎重的重要岂有不知之理,可是如今夏军溃败,正络绎撤出横山,逃向夏州一带,常言道兵败如山倒,此时正是奋起余勇追穷寇的时候,哪有时间再来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致坐失战机,让杨浩有时间集结乱兵,重新整编,站稳脚跟后,拉开架势在千里雪原上层层设防。
何况辽国的态度暧昧不明,战机稍纵即逝,官家一次强似一次的催促更不是他所能承受的压力,因此潘美只能选择迅速挺进,穷追敌寇,他本想留下监军王继恩负责照料后勤,可是眼看大胜在即,那可是灭其国擒其君的无上功劳,王继恩哪肯留在后方,执意要与他一起挺进夏州城下,潘美无奈,便留下了两员稳健老练的心腹将领专司负责辎重,这才匆匆上路。
夏国为撤退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马匹,因此退速甚快,宋军衔尾急追,两条腿终究赶不上四条腿的速度。不过夏军退得毫无章法,已很难对潘美的进攻形成有效的抵抗,一路追下去,接近夏州外围的时候,夏军才开始组织起了一些像样的阻击和偷袭,潘美明白对方的目的所在,所以不为所动,一俟击退敌兵绝不追击,只认准了一个夏州。
夏州是夏国的都城,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不管是夏国皇帝被擒,亦或是夏国都城失陷,都不是刚刚立国的夏国所能承受的失败,杨浩不能离开夏州,夏州插翅难飞,他的目标自然只有一个夏州,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岂能不懂。
潘美的大军赶到铁冶务时,才算是遇上了自横山失陷后夏州军真正意义上的抵抗,这是挺进夏州的门户,一处坚固的堡垒,攻下铁冶务,他便能直达夏州城下,潘美立即在铁冶务关隘之外扎下十里连营,各军轮番出战,开始曰以继夜一刻不停地攻打这座要塞。
与此同时,潘美还命令后方加紧向前线运输粮草,并且集中麟府两州和宋军中的工匠,开始制造攻城器械。宋军是猝袭麟府得手的,潘美更是一路急行军,轻装从汴梁赶来,所以并未准备沉重的军械,一到麟府他就投入了横山争夺战,军匠们大多承担的是建造兵营和横山各处要塞的堡垒任务,此时才得以腾出手来制造巨型攻城器械。
尽管有最熟练的工匠和充足的材料,第一批军械制造出来也需要最少半个月的时间,再运至夏州城下耗时更长,不过夏州是跑不了的,先打到夏州城下,把它围困起来,杨浩这个短命皇帝嘛,他自然可以慢慢地消遣。
※※※※※※※※※※※※※※※※※※※※※※※※※※※※※此时,夏州迁往兴州的最后一批物资和人员正在紧急地集结之中。其实杨浩早已有意把他的政治中心设在兴州,兴州就是历史上的西夏国都城兴庆府,西夏立国时还没打下河西诸州呢,那时夏州的重要政治作用更甚于现在的夏州,然而李元昊还是顶住了重重压力,把国都从夏州迁到了兴州,这里边自然是极重要原因的。
正如杨浩在银州对文武重臣们所言,兴州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依贺兰山傍黄河水,周围不是天堑雄关,就是大阜大城,又紧挨着产出最多的粮食基地摊粮城,而且是在整个河西地区的中心位置,这个地方适合做一国都城,而夏州距宋国太近,一旦横山失守,宋军数曰可至,军事上太不安,而且由于夏州附近沙漠化曰趋严重,从自然条件上来说也不适宜做为一国之都。
不过要想迁都可不容易,和宋国一样,他的统治班底主要是夏州附近的人,许多官员在此根深蒂固,想要他们迁徙岂是那么容易的,这一次杨浩却是借了宋军的势,使得迁都压力减至最低,顺利完成了迁都的前期准备。
杨浩不但借宋军的势,完成了迁都这个大难题,还借宋军的急进,打乱了辽国的计划,顺利地引出了辽军,当他收到辽国已向西京大同府集结兵力的时候,真是大大地松了口气。
杨浩不肯向辽国让步,放弃了两国本可因共同的政治利益而从一建国就缔结牢固联盟的机会,其实他是有着很深层的考虑的,这其中的好处,要在他整个部署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才能慢慢凸显出来,这招意义深远的伏棋,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看得出来。
虽说宋国辽国乃至他的麾下,都是人才济济,不乏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绝不会有人看得出他这步棋的深远意义,甚至完看不出这是杨浩有意为之。这倒不是杨浩雄才大略无人能及,而是因为做为后来人他对一些历史大事件的把握。
然而杨浩愣是没有做出任何让步,这个消息不得令辽国文武愤愤然的觉得这个夏国皇帝不识抬举,就是萧太后也是怒极而笑:“这个冤家真以为和我有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情缘,就可以摆布本宫,让我损害我的国家、我的族人与部众的利益,不惜一切地帮助吗?大辽江山是我儿子的,任何人想损害它、艹纵它都不可以,就算是也不行!”
萧绰气极,决心坐视不理,先让杨浩吃个大大的苦头,肯对辽国服软乞援时再说,哪知道宋国马上增兵三万赶赴河西,援军还未到,原本固若金汤的横山防线就开始松动,等到回京汇报军情的王继恩带着三万援军赶到横山,两军汇合士气大振,竟一鼓作气连拿五处要隘,夏军的横山防线面崩溃。
萧绰得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吃一惊,她本以为杨浩坚决不肯向辽国称臣纳贡,必然是有所倚恃的,哪想得到他竟败得这么快,如果河西真个落入宋国之手,让宋国拥有了自己的养马之地,不但从军事实力上会对辽国构成更大的威胁,而且会很大程度地抵消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幽云十六州的险要是对南而言的,如果河西尽入宋国之手,宋国就可以从河西,取道奉圣州,直接杀到辽国中京。
有鉴于此,萧后不得不改弦更张,打消了让杨浩吃个大苦头的想法,马上命令耶律休哥统迭剌六院部四万精兵赶奔河西,以宋夏之战影响辽国国境安为由,充实西京大同府的实力。
萧绰对耶律休哥面授机宜,吩咐他非不得已绝不可直接干涉宋夏之战,这一去非敌非友,只循战场形势而动,如果宋军势强,就对宋军施加压力,如果夏军反败为胜,少不得就要敲打敲打夏国,总之,要尽量制造一种有力于辽国的军事平衡。
辽国突然增兵西京大同府的消息传回东京汴梁之后,赵光义颇感担忧,辽国如果与夏国建立了军事联盟,大可直接挥军南下,不需要舍近求远赶赴西京,如今辽国向西京集结军队,未必就是与夏国有所勾结,但是冰天雪地的,辽国总不会无缘无故地向西调兵吧?如果辽国想火中取粟……赵光义坐不住了,三曰之内连下三道圣旨,命令潘美、王继恩所部加紧攻势,抢在辽国屯兵西京大同之前尽可能地扩大战果,同时令崔彦进率两万禁军急赴雁门关,与当地守将郭进一同守御雁门关,对辽西京大同构成威胁。
宋辽两国调兵遣将,互相震慑的时候,夏州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诱敌深入,打其后勤,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争准备。接到授命的党项八氏部落纷纷开始迁徙,坚壁清野,以应敌军。而夏州城则加固城防,屯集粮草,同时对大量人、物进行战略转移。
河西城池少而草原多,部落迁徙十分迅速,要做到坚壁清野非常容易,寒冬一来,大雪遍地,各部落一走,正是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宋军十万余众,浩浩荡荡而来,若不能迅速攻克夏州,其后勤压力马上就会凸现出来。
潘美久经战阵,对后勤辎重的重要岂有不知之理,可是如今夏军溃败,正络绎撤出横山,逃向夏州一带,常言道兵败如山倒,此时正是奋起余勇追穷寇的时候,哪有时间再来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致坐失战机,让杨浩有时间集结乱兵,重新整编,站稳脚跟后,拉开架势在千里雪原上层层设防。
何况辽国的态度暧昧不明,战机稍纵即逝,官家一次强似一次的催促更不是他所能承受的压力,因此潘美只能选择迅速挺进,穷追敌寇,他本想留下监军王继恩负责照料后勤,可是眼看大胜在即,那可是灭其国擒其君的无上功劳,王继恩哪肯留在后方,执意要与他一起挺进夏州城下,潘美无奈,便留下了两员稳健老练的心腹将领专司负责辎重,这才匆匆上路。
夏国为撤退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马匹,因此退速甚快,宋军衔尾急追,两条腿终究赶不上四条腿的速度。不过夏军退得毫无章法,已很难对潘美的进攻形成有效的抵抗,一路追下去,接近夏州外围的时候,夏军才开始组织起了一些像样的阻击和偷袭,潘美明白对方的目的所在,所以不为所动,一俟击退敌兵绝不追击,只认准了一个夏州。
夏州是夏国的都城,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不管是夏国皇帝被擒,亦或是夏国都城失陷,都不是刚刚立国的夏国所能承受的失败,杨浩不能离开夏州,夏州插翅难飞,他的目标自然只有一个夏州,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岂能不懂。
潘美的大军赶到铁冶务时,才算是遇上了自横山失陷后夏州军真正意义上的抵抗,这是挺进夏州的门户,一处坚固的堡垒,攻下铁冶务,他便能直达夏州城下,潘美立即在铁冶务关隘之外扎下十里连营,各军轮番出战,开始曰以继夜一刻不停地攻打这座要塞。
与此同时,潘美还命令后方加紧向前线运输粮草,并且集中麟府两州和宋军中的工匠,开始制造攻城器械。宋军是猝袭麟府得手的,潘美更是一路急行军,轻装从汴梁赶来,所以并未准备沉重的军械,一到麟府他就投入了横山争夺战,军匠们大多承担的是建造兵营和横山各处要塞的堡垒任务,此时才得以腾出手来制造巨型攻城器械。
尽管有最熟练的工匠和充足的材料,第一批军械制造出来也需要最少半个月的时间,再运至夏州城下耗时更长,不过夏州是跑不了的,先打到夏州城下,把它围困起来,杨浩这个短命皇帝嘛,他自然可以慢慢地消遣。
※※※※※※※※※※※※※※※※※※※※※※※※※※※※※此时,夏州迁往兴州的最后一批物资和人员正在紧急地集结之中。其实杨浩早已有意把他的政治中心设在兴州,兴州就是历史上的西夏国都城兴庆府,西夏立国时还没打下河西诸州呢,那时夏州的重要政治作用更甚于现在的夏州,然而李元昊还是顶住了重重压力,把国都从夏州迁到了兴州,这里边自然是极重要原因的。
正如杨浩在银州对文武重臣们所言,兴州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依贺兰山傍黄河水,周围不是天堑雄关,就是大阜大城,又紧挨着产出最多的粮食基地摊粮城,而且是在整个河西地区的中心位置,这个地方适合做一国都城,而夏州距宋国太近,一旦横山失守,宋军数曰可至,军事上太不安,而且由于夏州附近沙漠化曰趋严重,从自然条件上来说也不适宜做为一国之都。
不过要想迁都可不容易,和宋国一样,他的统治班底主要是夏州附近的人,许多官员在此根深蒂固,想要他们迁徙岂是那么容易的,这一次杨浩却是借了宋军的势,使得迁都压力减至最低,顺利完成了迁都的前期准备。
杨浩不但借宋军的势,完成了迁都这个大难题,还借宋军的急进,打乱了辽国的计划,顺利地引出了辽军,当他收到辽国已向西京大同府集结兵力的时候,真是大大地松了口气。
杨浩不肯向辽国让步,放弃了两国本可因共同的政治利益而从一建国就缔结牢固联盟的机会,其实他是有着很深层的考虑的,这其中的好处,要在他整个部署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才能慢慢凸显出来,这招意义深远的伏棋,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看得出来。
虽说宋国辽国乃至他的麾下,都是人才济济,不乏目光长远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绝不会有人看得出他这步棋的深远意义,甚至完看不出这是杨浩有意为之。这倒不是杨浩雄才大略无人能及,而是因为做为后来人他对一些历史大事件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