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哲曾想过,村子里的集市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

    在淑哲的想象力里,能更新的,除了吃穿用度等货物,也就只有村民们的衣着和交通工具。

    不管怎么更新,集市这种实时交易的本质不会变。

    街上某个大门旁边,一个卖针线的老太太,和一个卖猪肉的老爷子,他俩不论是货物还是衣着,都算是更新不了也没必要更新的。只要集市还在,他们就会在。这算是特例。

    ……

    但是淑哲怎么也想不到,城里发小广告的人会来到这里的集市,将印刷得花里胡哨的杂志满大街分发。

    就像电视上,敢把男女成亲的场景几乎完全地搬到电视上一样;

    就像陶乐小学还没毕业,就好奇电视上的场景一样;

    农村集市的大街上,真有人抱着一摞“不孕不育、安全人流医院”的杂志,毫不遮掩地往行人手里塞。

    ……

    杂志很薄,纸质也一般。内容里,除了把医院病例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把手术场景表现得像是普通人飞升上仙一样美好之外,还有结合当下时事,将地震或者奥运会运动员的采访和大幅照片贴在内页。

    这种杂志里也有普通杂志惯有的“轻松一刻”,就是整整一页的笑话段子。可是这种段子,赤裸裸地把成年人的玩笑放在里面,丝毫不带掩饰。

    陶乐接过一本杂志,当街翻了翻,立即变了脸色,把杂志递给淑哲。

    ……

    淑哲几年前学过法律,她知道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

    几年前的正常人,一般会把道德当作底线,不去触碰,任何违反道德获取利益的行为,一般人都不会涉险。这也就意味着,几年前的人们离法律那条警戒线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

    可是现在的一拨人,正在努力拉低正常人的底线,让新一代的人们以法律为底线,好像这些带颜色的笑话可以随意印刷到纸张上大肆传播,广告上的医院为了业绩,也在美化一些道德感缺失的群体……

    淑哲叹道:变了,时代变了。

    ……

    “快了,要变天了。”

    和淑哲一起感叹的,还有瘫在家里的伊华。她躺着炕上,歪头看着窗外的天空,电视里咿咿呀呀唱着一部叫做《六尺巷》的新编黄梅戏,改编得很新潮,舞台灯光把角色照得发青,不是伊华喜欢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