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轩在穿越之后,逐渐发现了一个在后世会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后世的语文课本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课本里的文章囊括了古今中外诸多散文、小说和诗歌,而且大部分都是名篇。

    加上课外导读的部分,他都惊讶于自己的阅读量。

    但当时上课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学习的都是的精华,反而不怎么喜欢,觉得枯燥。

    或许和老师总是讲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有关,什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什么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一个中学生懂得这些么?喜欢听这些么?

    林子轩并不是想批判语文教学的方式,而是觉得语文应该讲述文字的美妙,而不是分成一段段的讲解或许连原作者都不知道深刻含义。

    当然,真要是那么讲,中学生可能还是听不懂。

    总之,穿越之后的林子轩意识到语文课本这种大杀器,给他提供了众多作家的作品。

    虽然有些文章只是节选,但没关系,他只要知道大概的情节设定就好了,他有庞大的写手团做后盾,完全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他想要郑重的提醒以后的穿越者,穿越带着语文课本就好了,那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伊豆的舞女》是高中一年级的读物,它是川端康城早期的作品。

    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特征,由于受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川端康城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小说通过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一种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带有日本的典型特征,刻意的精致,淡淡的哀伤和朦胧的意境。

    这是林子轩在后世的课外读物中看到的解说文字,其中还有对川端康城生平的简单介绍。

    川端康城出生于189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所谓新感觉派是日本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社会上蔓延着一种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

    新感觉派认为,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

    新感觉派传入中国,在20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