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府尹站在高大宫殿外的御阶前,眼睛紧紧盯着面前的那扇门,门外是皇家御林军,庄严而一丝不苟。
其实像他这样的官职一般是很少有机会站在这个地方,但今天不同,因为临安府南城外发生了一件大事。
南城,这个早已经被大家遗忘的名字,又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不但民间传的沸沸扬扬,同样的案卷也放在了皇上的御案前。
那扇门后是这世上最为深邃的地方之一,等了快一个时辰,临安府尹文崇之也没有踏进去一步,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还不够资格。
“砰”的一声传了出来,就算是文崇之这种偏于稳重之人也不免被吓了一跳,接下来似乎有人跪地,山呼“万岁”。
看来是皇上惊闻如此大事也难免要动怒,他长长的叹了口气,仍旧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这本是他的职责范围以内的事,只是事情太大,所以他在稍微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立即前往宫门前请旨,可是按照朝廷规制,他一个小小的府尹是进不了那扇宫门的,还是赶往御前奏事的秦相国把他带到了这里。
文崇之一直等在这里,秦相国到御前禀告此事,接下来从里面传出旨意,接连宣了几人,除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等数位掌管刑狱的大人,竟然还有两位年轻人,看起来不过是十几岁模样,他虽然没有见过,但从仪表也可猜出,这两人并非等闲。
他微微摸着胡子,脑子里不知转了多少次,最终竟然真的回忆起两个名字来。
“赵璩……赵瑗”
一个长得白白胖胖,富贵可爱,另外一个瘦高颀长的身材,稳重寡言。
文崇之虽然平时上不得御阶,但对于这两个人的名字却并不陌生。
赵璩,本是秉义郎赵子彦之子,年仅七岁便被接入宫中,由吴皇后抚养长大,如今已经十二岁,吴皇后与皇上并无子嗣,便对其疼爱有加,这个孩子虎头虎脑极为可爱,平时就连皇上也很是喜欢,不但常伴左右,更是时常亲自教之。
朝廷上下都知道,当今皇上曾有一子,后来死于“苗刘政变”,这也成了他与皇后一生之痛,直到年纪渐长,便也失去了生子的念头,储君之位一直悬空,于是被接在身边抚养的赵璩就开始被诸位大臣的注视。
储君之位,虽然是皇家家事,但从古至今都是朝中大事,也最是容易影响皇权和天下格局,只是当今皇上从来没有明言,更没有暗示,而且这种事从来都是最大的忌讳,自然没人敢去轻易触碰,一句话之错可失富贵,也可人头落地。
原本满朝文武都以为颇受宠幸的赵璩就是未来的储君人选,哪知道这时候另外一个人突然回到了临安,那就是从北方一路逃回的赵瑗。
赵瑗入临安,这条路走的并不容易,当今皇上赵构知道以后触景生情,想起当年开封城破之时自己逃难奔走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于是亲自前往城门迎接赵瑗,两人竟相拥而泣,场面一度动人。
赵瑗与赵璩同为太祖皇帝七世孙,一个养在皇上身边,一个身世曲折,多经磨难,皇上赵构将两人都接在身边,出入、赏赐并无区别。
就让满朝文武有些猜不透皇上心思,从此之后,关于储君之位也就有了不同的声音,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仍旧支持赵璩,主要是由朝中文官组成,其中包括如今颇受皇上信任的秦相老师也是前任宰相的汪伯彦。
另外一派则是支持赵瑗,赵瑗历经磨难,养成了冷静、沉稳的性格,相较于赵璩更为成熟睿智,更知天下疾苦,如今正值大宋倾危之际,君主要承担复兴之责,所以朝中以韩世忠为首的武将力主赵瑗当为储君。
两派自然少不了明争暗斗,可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赵构竟对此不闻不问,好像根本不知道一样,一切如常,没有任何改变。
立储之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丢掉了身家性命,而帝心难测,所以最深皇上信任的秦相府就成了大臣们争先恐后的地方,但是秦相却一直保持着沉默,对登门拜访的大臣先是以礼相待,到后来竟完全闭门谢客,显然是不愿牵涉其中。
文崇之望着那扇门,细数着每一个进入门中的人,他眼睛忽然眯了起来,嘴角微微上翘,形成了一个似笑非笑的弧度。
其实像他这样的官职一般是很少有机会站在这个地方,但今天不同,因为临安府南城外发生了一件大事。
南城,这个早已经被大家遗忘的名字,又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不但民间传的沸沸扬扬,同样的案卷也放在了皇上的御案前。
那扇门后是这世上最为深邃的地方之一,等了快一个时辰,临安府尹文崇之也没有踏进去一步,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还不够资格。
“砰”的一声传了出来,就算是文崇之这种偏于稳重之人也不免被吓了一跳,接下来似乎有人跪地,山呼“万岁”。
看来是皇上惊闻如此大事也难免要动怒,他长长的叹了口气,仍旧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这本是他的职责范围以内的事,只是事情太大,所以他在稍微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立即前往宫门前请旨,可是按照朝廷规制,他一个小小的府尹是进不了那扇宫门的,还是赶往御前奏事的秦相国把他带到了这里。
文崇之一直等在这里,秦相国到御前禀告此事,接下来从里面传出旨意,接连宣了几人,除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等数位掌管刑狱的大人,竟然还有两位年轻人,看起来不过是十几岁模样,他虽然没有见过,但从仪表也可猜出,这两人并非等闲。
他微微摸着胡子,脑子里不知转了多少次,最终竟然真的回忆起两个名字来。
“赵璩……赵瑗”
一个长得白白胖胖,富贵可爱,另外一个瘦高颀长的身材,稳重寡言。
文崇之虽然平时上不得御阶,但对于这两个人的名字却并不陌生。
赵璩,本是秉义郎赵子彦之子,年仅七岁便被接入宫中,由吴皇后抚养长大,如今已经十二岁,吴皇后与皇上并无子嗣,便对其疼爱有加,这个孩子虎头虎脑极为可爱,平时就连皇上也很是喜欢,不但常伴左右,更是时常亲自教之。
朝廷上下都知道,当今皇上曾有一子,后来死于“苗刘政变”,这也成了他与皇后一生之痛,直到年纪渐长,便也失去了生子的念头,储君之位一直悬空,于是被接在身边抚养的赵璩就开始被诸位大臣的注视。
储君之位,虽然是皇家家事,但从古至今都是朝中大事,也最是容易影响皇权和天下格局,只是当今皇上从来没有明言,更没有暗示,而且这种事从来都是最大的忌讳,自然没人敢去轻易触碰,一句话之错可失富贵,也可人头落地。
原本满朝文武都以为颇受宠幸的赵璩就是未来的储君人选,哪知道这时候另外一个人突然回到了临安,那就是从北方一路逃回的赵瑗。
赵瑗入临安,这条路走的并不容易,当今皇上赵构知道以后触景生情,想起当年开封城破之时自己逃难奔走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于是亲自前往城门迎接赵瑗,两人竟相拥而泣,场面一度动人。
赵瑗与赵璩同为太祖皇帝七世孙,一个养在皇上身边,一个身世曲折,多经磨难,皇上赵构将两人都接在身边,出入、赏赐并无区别。
就让满朝文武有些猜不透皇上心思,从此之后,关于储君之位也就有了不同的声音,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仍旧支持赵璩,主要是由朝中文官组成,其中包括如今颇受皇上信任的秦相老师也是前任宰相的汪伯彦。
另外一派则是支持赵瑗,赵瑗历经磨难,养成了冷静、沉稳的性格,相较于赵璩更为成熟睿智,更知天下疾苦,如今正值大宋倾危之际,君主要承担复兴之责,所以朝中以韩世忠为首的武将力主赵瑗当为储君。
两派自然少不了明争暗斗,可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赵构竟对此不闻不问,好像根本不知道一样,一切如常,没有任何改变。
立储之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丢掉了身家性命,而帝心难测,所以最深皇上信任的秦相府就成了大臣们争先恐后的地方,但是秦相却一直保持着沉默,对登门拜访的大臣先是以礼相待,到后来竟完全闭门谢客,显然是不愿牵涉其中。
文崇之望着那扇门,细数着每一个进入门中的人,他眼睛忽然眯了起来,嘴角微微上翘,形成了一个似笑非笑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