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战队向南挺进的时候,其强大的战斗力再次体现了出来。

    要知道。陆战队不仅仅用于登陆作战。

    实战早就证明,在滨海地区,特别是在河网较为密集的沿海平原上,陆战队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陆军。只有在深入内陆,离开了舰队的支援范围,特别是火力支援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后。陆战队才比不上陆军。

    主要就是,陆战队没有针对各种战斗环境组建各种性质的作战部队。

    在陆战队中。只有一种性质的作战部队,而主要作战使命就是在滨海地区作战,因此各个陆战师的编制几乎没有区别。

    这种编制方式,即增强了陆战队的综合战斗力,也使陆战队缺乏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

    比如,在内陆平原上,因为陆战队缺乏集中使用的装甲力量,因此在遭遇敌人的装甲部队之后,就很难打胜仗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在攻打澳洲大陆的时候,发生在悉尼郊外的一场战斗。当时,充当先锋的第五十一陆战师在离悉尼大约三十公里的地方遭遇了一个美军装甲师,在得到了充足的火力支援与空中支援的情况下,第五十一陆战师都没有能够迅速打垮美军,直到后援部队到达,才在第二天突破了美军的防线。在这一天多的战斗里,第五十一陆战师有近千名官兵阵亡,还损失了大量主战装备。战后总结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陆战队的装甲部队远不如对手强大。

    事实上,并不是陆战队的坦克不够先进,也不是数量不够多。

    最主要的问题是陆战队把装甲力量分散使用,而这主要是针对登陆作战,即抢滩上岸的陆战队官兵最需要的就是装甲力量,没有坦克战车、没有两栖装甲车,陆战队的步兵很难突破敌人的海滩防线。为此,也就不得不把装甲力量分散编在各支步兵部队里面,使其扮演步兵支援者的角色。

    问题是,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这一招根本行不通。

    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为了集中使用装甲力量,陆军不但组建了装甲师、坦克师与摩步师等各种师级装甲部队,甚至还根据作战需要组建了装甲军、装甲集团军等规模更大的装甲部队。

    多次大规模装甲会战也证明,只有集中使用的装甲部队才能赢得胜利。

    甚至可以说,在大陆战场上,装甲部队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针对这些问题,陆战队必须对编制做出调整。

    成立陆战军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陆战队在内陆战场上的作战能力,而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把各个陆战师里的装甲部队集中起来使用,或者是在军之下,成立各种职能性的师级作战单位。

    可惜的是,陆战队的编制改革并不彻底。

    搞到最后,陆战军只是行政单位,并不具备实际指挥权,也就不可能对编内的陆战师做出调整。

    所幸的是,在一九四七年初,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主要就是,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对手太弱了。

    此外,按照海军与陆军达成的协议,在陆战队夺取了第一座港口之后,陆军就将接过接力棒,承担接下来的作战任务。

    这样一来,陆战队依然主要在滨海地区作战,不会深入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