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相当明显。
在传统工业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火炮身管制造、装甲板制造、车用动力与精密光学设备等领域拥有很大的优势,不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中国,也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比如,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板一直领先于所有国家。为此,中国不但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还大量采购现成的装甲板。中国生产的第一批“东北虎”式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板就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直接进口的,直到国内的生产线建成之后,才逐渐降低了进口量。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火炮制造技术也相当先进。比如,大战期间,德军坦克炮的口径一直低于对手同期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性能上丝毫不逊色,主要就是德军坦克炮的身管更长,能用较小的口径实现较大的威力。在海军方面也一样,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不如对手,可是威力却一点都不差,而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身管长度与膛压,以求用较小的口径获得较大的威力。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先进的火炮身管制造技术,而克虏伯军工厂最先解决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并且率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投入使用,生产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身管。
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蔡司公司生产的精密光学仪器。
在大战爆发前,蔡司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设备生产企业,涉及到了军用与民用的各个领域。战前,蔡司公司生产的放大镜、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乃至狙击步枪上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卖到了四十多个国家,而其军用光学设备,甚至出售给了美国与英国。
大战初期,美军狙击步枪使用的瞄准镜全部来自蔡司公司。
直到大战结束,中国的军用光学设备都有百分之六十直接从蔡司公司采购。另外百分之四十也是由国内与蔡司公司合作的企业提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光学设备。
众所周知,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一具高精度的望远镜,而其关键就是其玻璃镜头。除此之外,几乎每一件主要装备上都有光学设备。比如,坦克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望远镜,而一些较为先进的瞄准镜还有自稳定系统。又比如。轰炸机能够在数千米的高空准确投下炸弹,需要轰炸仪,而轰炸仪的核心是一部轰炸瞄准设备,其最关键的部件依然是光学镜头。再比如,潜艇上使用的潜望镜,实际上也是望远镜,而且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大型战舰上,其光学瞄准设备有是望远镜,其核心同样是镜头。还有指挥官上的望远镜,同样是光学设备。
要知道。大战中,很多军官做梦都想得到一部蔡司公司的望远镜。
当然。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的重要性。
英国战败之前,美军曾经对蔡司公司的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而且重点轰炸了其生产车间,希望以此降低蔡司公司的光学镜头产量。可惜的是,这三次大规模轰炸产生的作用很不明显。后来,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对蔡司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五次以上的夜间轰炸。只是,到这个时候,蔡司公司已经转移了主要生产部门。而且不仅仅集中在夜间生产,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在这八次轰炸中,美英总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与数百名空勤人员。所换来的结果,只是迫使蔡司公司把生产车间分散转移,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工厂。到英国战败的时候,蔡司公司的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四百。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司公司提供的光学设备比克虏伯公司提供的火炮都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同盟国集团,只有蔡司公司能够生产出高精度光学设备,而能够生产火炮的不仅仅是克虏伯公司,哪怕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是最好的,却不是无可替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蔡司公司为战争做的贡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中,绝对能够排名前十,与克虏伯公司、波舍尔公司(即后来的保时捷公司)、宝马公司(在大战期间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占到了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且广泛提供给中国、意大利、荷兰等盟友)、梅塞德斯公司(bf-109战斗机的生产厂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商,而后来与奔驰公司合并,组建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只不过已经不再生产战斗机了,而是以生产汽车为主)、德意志钢铁联合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三的钢铁企业,在战争期间以生产装甲钢为主,其产量占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西门子公司(在大战期间以生产电气设备为主,主要产品是电台与雷达)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帝国大企业并列。
可以说,依靠数十年的积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在新兴工业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在部分行业中拥有优势,甚至是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新兴的电子工业领域,西门子公司就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雷达不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的,但是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西门子公司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高射炮火控雷达,并且普遍装备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防空部队也率先进入了雷达时代。
当然,这与英国战败有很大的关系。
在传统工业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火炮身管制造、装甲板制造、车用动力与精密光学设备等领域拥有很大的优势,不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中国,也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比如,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板一直领先于所有国家。为此,中国不但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还大量采购现成的装甲板。中国生产的第一批“东北虎”式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板就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直接进口的,直到国内的生产线建成之后,才逐渐降低了进口量。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火炮制造技术也相当先进。比如,大战期间,德军坦克炮的口径一直低于对手同期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性能上丝毫不逊色,主要就是德军坦克炮的身管更长,能用较小的口径实现较大的威力。在海军方面也一样,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不如对手,可是威力却一点都不差,而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身管长度与膛压,以求用较小的口径获得较大的威力。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先进的火炮身管制造技术,而克虏伯军工厂最先解决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并且率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投入使用,生产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身管。
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蔡司公司生产的精密光学仪器。
在大战爆发前,蔡司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设备生产企业,涉及到了军用与民用的各个领域。战前,蔡司公司生产的放大镜、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乃至狙击步枪上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卖到了四十多个国家,而其军用光学设备,甚至出售给了美国与英国。
大战初期,美军狙击步枪使用的瞄准镜全部来自蔡司公司。
直到大战结束,中国的军用光学设备都有百分之六十直接从蔡司公司采购。另外百分之四十也是由国内与蔡司公司合作的企业提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光学设备。
众所周知,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一具高精度的望远镜,而其关键就是其玻璃镜头。除此之外,几乎每一件主要装备上都有光学设备。比如,坦克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望远镜,而一些较为先进的瞄准镜还有自稳定系统。又比如。轰炸机能够在数千米的高空准确投下炸弹,需要轰炸仪,而轰炸仪的核心是一部轰炸瞄准设备,其最关键的部件依然是光学镜头。再比如,潜艇上使用的潜望镜,实际上也是望远镜,而且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大型战舰上,其光学瞄准设备有是望远镜,其核心同样是镜头。还有指挥官上的望远镜,同样是光学设备。
要知道。大战中,很多军官做梦都想得到一部蔡司公司的望远镜。
当然。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的重要性。
英国战败之前,美军曾经对蔡司公司的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而且重点轰炸了其生产车间,希望以此降低蔡司公司的光学镜头产量。可惜的是,这三次大规模轰炸产生的作用很不明显。后来,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对蔡司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五次以上的夜间轰炸。只是,到这个时候,蔡司公司已经转移了主要生产部门。而且不仅仅集中在夜间生产,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在这八次轰炸中,美英总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与数百名空勤人员。所换来的结果,只是迫使蔡司公司把生产车间分散转移,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工厂。到英国战败的时候,蔡司公司的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四百。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司公司提供的光学设备比克虏伯公司提供的火炮都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同盟国集团,只有蔡司公司能够生产出高精度光学设备,而能够生产火炮的不仅仅是克虏伯公司,哪怕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是最好的,却不是无可替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蔡司公司为战争做的贡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中,绝对能够排名前十,与克虏伯公司、波舍尔公司(即后来的保时捷公司)、宝马公司(在大战期间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占到了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且广泛提供给中国、意大利、荷兰等盟友)、梅塞德斯公司(bf-109战斗机的生产厂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商,而后来与奔驰公司合并,组建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只不过已经不再生产战斗机了,而是以生产汽车为主)、德意志钢铁联合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三的钢铁企业,在战争期间以生产装甲钢为主,其产量占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西门子公司(在大战期间以生产电气设备为主,主要产品是电台与雷达)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帝国大企业并列。
可以说,依靠数十年的积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在新兴工业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在部分行业中拥有优势,甚至是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新兴的电子工业领域,西门子公司就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雷达不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的,但是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西门子公司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高射炮火控雷达,并且普遍装备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防空部队也率先进入了雷达时代。
当然,这与英国战败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