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大战期间,有很多在西南太平洋的岛屿上空被击落的飞行员,就是因为没有办法适应热带雨林的恶劣环境,没能坚持到获得营救的那一刻。战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还专门针对这个问题,为飞行员配备了热带雨林求生工具,并且要求每一名飞行员都必须接受热带雨林求生训练。

    在求生的过程中,保存体力至关重要。

    要知道,对于没有接受过特种侦察兵那么严格训练的飞行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在热带雨林里找到合适的事物。事实上,热带雨林里到处都是食物,只是绝大部分对人类来说都是有毒的。

    无法从雨林里获取食物,就只能依靠求生背包里的食品,也就必须尽可能的保存体力。

    见到挂在前方大树上的白色降落伞,陈振声再次放慢了脚步,而且拔出了用来自卫的手枪。

    “咕……咕……咕……”

    听到灌木丛中发出的声响,陈振声松了口气。

    这是配备给飞行员的一种类似于哨子的工具发出的声响,模仿了野生禽鸟的叫声,而且主要就用在这个时候。

    “是我,别开枪。”

    见到陈振声,阎国勇放下了手枪。

    “你受伤了?”

    “没有,还算幸运,只是擦破了点皮。”阎国勇从藏身的灌木丛里爬了出来,只是他的求生包不见了踪影。

    “我们得离开这里,政府军的搜索部队很快就会到达。”

    “老陈,我们得去飞机残骸那里。”

    陈振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阎国勇的意思。

    因为座舱里的空间有限,所以大部分求生工具是放在位于左侧进气道前方的机身行李舱里面。这也是q-59型舰载攻击机的独特之处。平时,这个小的行李舱,住要用来放置飞行员的一些个人物品,不用专门安排舰载运输机来为飞行员运送行李。只是,这个舱室的设计目的并非如此,而是用来放置求生工具与自卫武器的,以便飞行员在被击落之后有基本的求生能力。

    显然,这个设计很不妥当。

    原因很简单,飞行员真正需要用到求生工具的时候,与飞机的残骸恐怕隔着好几公里的距离。

    再说了,如果有敌人在搜捕飞行员,那么肯定会首先奔向飞机残骸。

    也正是如此,在此后的各种战术飞机上,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设计了,求生设备都被集中放置在了飞行员的求生包里面,或者是放在弹射座椅上。

    两人要想获救,必须与后方取得联系,也就必须找到攻击机的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