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南达科他”级的排水量本来就不够大,甚至算不上充足,因此改进余地本来就非常小。要不然,美国海军也不会耗费大量的资金设计与建造“依阿华”级战列舰了。

    相对而言,这两艘战舰的最大优势就是采用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白了,就是故障率低得多,特别是动力系统较为可靠,不会像两艘“依阿华”级那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美军的八艘主力舰中,问题最多的绝对不是两艘“依阿华”级。

    事实上,在发展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海军对快速战舰并不敏感。比如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大举建造战列巡洋舰的时候,美国就没有跟风,而且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一向以速度慢出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海军才决定建造战列巡洋舰,以应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威胁。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列克星敦”级。只是,“列克星敦”级闻名天下的时候,不是以战列巡洋舰的面目问世,而是舰队航母。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就停止了“列克星敦”级的建造工作,并且把其当成了在华盛顿海军军备谈判中的筹码。最终,该级战舰中完工量最大的两艘,即首舰“列克星敦”号,以及三号舰“萨拉托加”号被改装成了舰队航母,另外四艘,即“星座”号、“突击者”号、“宪法”号与“美国”号均按照条约拆毁。

    在此之后,美国海军就毅然决绝的开始发展快速战列舰。

    如果仅以美国海军的发展方向来看,“阿拉斯加”级的出现,也与“华盛顿条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华盛顿条约”中,对主力舰做了严格限制,对巡洋舰的限制则较为宽松。

    由此,导致了一个结果,即一些得不到足够主力舰的国家,开始发展配备了大口径舰炮的重巡洋舰。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海军。

    在一九三三年之前,美国海军一直把日本海军当成头号假想敌。

    日本海军大力发展重巡洋舰,自然引起了美国海军的重视,而美国海军在同步发展重巡洋舰的同时,也开始寻找一种在火力上能够压制住重巡洋舰,在速度上能够追上重巡洋舰的大型战舰。

    事实上,这才是大型巡洋舰的雏形。

    只是,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战争之后,美国的假想敌发生了变化。显然,如果将来与中国海军作战,根本用不了大型巡洋舰。要知道,中国海军别说大型巡洋舰,连主力舰也没有几艘。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在一九三三年之后放弃了建造大型巡洋舰的想法。

    只是,大型巡洋舰并不仅仅用来对付重巡洋舰。

    随着中国海军开始打造以舰队航母为核心的主力舰队,并且在主力舰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建造专职防空的大型巡洋舰,美国海军再次感受到了威胁。要知道,中国海军建造的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除了具有强大的防空能力之外,对海火力也不弱,具备全面压倒重巡洋舰的能力。

    显然,美国海军的重巡洋舰根本就不是中国海军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的对手。

    在此情况下,美国海军再次启动了设计建造大型巡洋舰的计划,而这也正是“阿拉斯加”级的来历。

    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只是想用其压制中国海军的同等级战舰。

    白了,“阿拉斯加”级的初期设计指标以对海作战为主,因此美国海军才会为其选择战列巡洋舰级的主炮,即十二英寸舰炮。

    只是,美国海军很快就发现,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不以对海作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