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个能力,让“阿拉斯加”级能够轻易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在必要的时候,“阿拉斯加”级能够充当防空指挥舰使用,即指挥防空战斗机作战。

    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个能力被美军充分利用。

    当然,这与对海作战无关。

    与中国海军的“北京”级一样,在主力舰队里,“阿拉斯加”级只是次级主力舰,其火力与防护都不足以承担战列交战任务。只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也不是很多,至少没有对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结果就是,“阿拉斯加”级也落得了跟“北京”级一样的命运,即充当主力舰。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斗已经证明,在战列作战中,防护性能十分重要。

    别说大型巡洋舰,即便是一向以防护能力出色而著称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合执行战列决战任务。

    显然,在正常情况下,让大型巡洋舰去进行战列决战,与送死没有太大的区别。

    问题是,美国海军还有别的选择吗?

    在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别说排水量超过了三万吨的大型巡洋舰,哪怕是排水量只有一万多吨的重巡洋舰,也被美国海军当成了主力舰。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把四艘“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编入了第72舰队。

    显然,在这场战争中,最先被淘汰的就是重巡洋舰。

    实战已经证明,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战舰,在绝大部分时候都能够被其他战舰取代,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舰种。

    要知道,中国海军压根就没有建造重巡洋舰。

    参战前,美国海军就认识到了重巡洋舰的局限性,即在此之前,受到日本海军高度重视的重巡洋舰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说白了,在对海作战中,重巡洋舰打不过主力舰,对付中小型战舰的作战效率不如轻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显得过于浪费,而用来防空由存在火力偏弱的问题。

    问题是,美国海军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一九四一年,除了开工建造“阿拉斯加”级之外,美国海军能够建造的比轻巡洋舰更大一些的战舰,也就只有重巡洋舰了。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美国海军开始建造“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

    有趣的是,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对这种战舰抱很大的希望,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多用途战舰。当时,美国海军甚至希望“巴尔迪摩”级能够承担起主要的防空任务,成为防空主力舰。

    当然,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受此影响,“巴尔迪摩”级的建造工程进行得并不顺利,首舰“巴尔迪摩”号在一九四三年四月才完成舾装,随后花了半年才完成了全部训练,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底正式编入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

    这个工期,跟其他战舰相比,确实太长了一些。

    有趣的是,“巴尔迪摩”级的总建造量高达十四艘,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数量最多的大型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