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两艘“乔治五世”级上的雷达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就无法用雷达来瞄准目标。

    事实上,这个时候,英军犯了一个非诚重的错误。

    这就是。在对海搜索雷达受到干扰之后,没有启动炮瞄雷达。

    当时艘英舰上的雷达部门官兵都在检查出了“故障”的雷达,根本没有人想到,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炮瞄雷达就足够了。

    要知道,中国战舰使用的干扰设备,根本无法干扰炮瞄雷达,也不能干扰炮瞄雷达。

    早在研制电磁干扰设备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就发现,干扰箔条的尺寸与与干扰效果存在直接关系☆入研究后,电磁工程师发现。干扰箔条要发挥作用,其尺寸就得是雷达半波长的整数倍≤此启发,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用来干扰远程收缩雷达的箔条不见得能够干扰用于近距离跟踪目标的雷达。原因很简单,用于近距离跟踪目标的雷达、比如炮瞄雷达的波长都比较短,而用于远程搜索目标的雷达、比如对海搜索雷达的波长都比较长,因此同一种箔条不可能同时干扰两种雷达。

    当然,如果用来干扰敌人的雷达,那么混合使用不同尺寸的干扰箔条。

    可是,如果在干扰敌人雷达的同时,又要使用自己的雷达,那就得使用一种尺寸的干扰箔条,让己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不受干扰。

    当时,中国海军战舰上使用的干扰设备,就是专门针对远程搜索雷达的。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进入了炮瞄雷达的探测范围,那么目视也能发现敌舰,因此干扰炮瞄雷达的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炮瞄雷达的工作频率都差不多,即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要干扰敌人的炮瞄雷达,也就会对己方的炮瞄雷达产生不利影响。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雷达火控领域,中国海军有着很明显的技术优势,因此在同样都能使用炮瞄雷达的情况下,中国战舰更占便宜。

    也正是如此,在干扰英舰雷达的同时,两艘中国战舰上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显然,如果当时两艘英舰也启动了炮瞄雷达,就能够用雷达锁定中国战舰,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炮击数据。虽然在雷达火控系统上,英舰远不如中国战舰,但是雷达提供的参数肯定要比光学设备提供的数据准确得多。更重要的是,雷达能够连续提供敌舰的坐标,而光学设备只能在敌舰开火的时候提供敌舰的坐标,即提供的参数是间断的,从而使炮手无法准确瞄准敌舰。

    火力不如对手,炮击准确率也不如对手,两艘英舰根本占不到便宜。

    此时,英军的唯一机会,就是尽快缩短交战距离。

    要知道,十四英寸穿甲弹的威力本来就不够强,如果交战距离过远,别说打穿两艘中国战舰主要部位的装甲,恐怕连次要部位的装甲都砸不开。相反,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在使用重弹的情况下,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有着足够的威胁。早在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中国海军的弹药更加先进,已经开发出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

    除此之外,缩短交战距离还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就是,只有往东航行,可以供两艘英舰机动的空间才会增大,也才能让两艘英舰向左转向,从而让尾部的四门主炮发挥作用。

    当然,缩短交战距离对提高命中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赵壮飞让“河北”号在二十四公里处率先开火,就是在争取火力压制世间,不给英舰还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