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在测位的时候,只能使用固定部署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站。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就成立了专门的无线电作战部队,而且直接配属给港口与基地司令部。在大战初期,这支部队非常活跃,几乎是战线推进到什么地方,他们就会出现在什么地方。道理也很简单,只有在前线架设固定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站,才能更有效的监视敌人的无线电活动。

    问题是,固定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站,严重缺乏灵活性。

    如果在地面战场上,问题还不是很大,可是在海洋战场上,问题就严重了。

    要知道,在广袤的海洋上,并不是随处都有可以架设无线电监听与测向站的岛屿,而且海战战场往往离岛屿数百公里,有的时候离己方控制的岛屿上千公里,而工作在短波频段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设备的截获距离不会超过五百公里,有的时候连两百公里都不到,而工作在长波频段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设备只能截获远程通信,对战术通信没有多大作用,战术价值也就不会太高。

    在海战中,战术通信比远程通信更加频繁,价值也更加巨大。

    受此影响,在一九四零年底,海军就委托几家从事无线电设备研制与生产的厂家,开发专门用在战舰上的高精度无线电测位设备。

    当然,研制难度非常大。

    虽然大型战舰的尺寸巨大,但是与战场相比就太渺小了,仅相当于一个点,而在三角定位法中,一个点是不可能确定目标位置的,至少需要与目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才能确定目标位置。

    唯一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在两艘战舰上安装测向设备。

    问题是,如何确定两艘战舰的精确位置?

    可以说,在海战中,特别是在进入战斗状态之后,根本无法精确测定两艘战舰的相互位置。

    从事后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笨的办法。

    要知道,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是依靠技术,即研制精度更高的无线电测向设备,而不是设置更多的测向点。

    只是,在大战期间,战争需求根本不可能等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

    最终,海军采用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办法,就是弄几艘专门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船,并且把这些舰船以两艘为一组的形式部署到前线,专门负责监听敌人的无线电活动,支持舰队作战。

    当时,在西南太平洋上,就有三租、总共六艘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船。

    结果那艘美军潜艇发出电报的,正是其中的两艘,而这两艘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船就正好在第51舰队后方大约三百公里处。这个距离,足以截获潜艇发出的电报,并且大致确定发报位置。

    当然,结果敌人的电报,只是第一步。

    如果能够破译敌人的电报,那就十全十美了。

    早在一战中,冯承乾还在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服务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密码破译,在帝国海军中组建了专门的破译机构,还聘请了大量数学家,专门从事破译工作,而在战争中,德军则设法从几艘英军的沉船中获得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密码机,最终破译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常用密码。虽然破译英国皇家海军常用密码的数学家没有参与战斗,但是他们却为战争做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能在一战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就与成功破译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常用密码有很大关系。

    回国后,冯承乾在海军情报局之下,成立了专门的密码破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