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七日,顾祝同接到正式任命,出任第三舰队司令官。
虽然中太平洋战区早已成立,但是没有正式的战区司令官,甚至没有战区司令部,只是在海军司令部下挂了个名。也就是说,顾祝同在到达关岛之后,还得兼任中太平洋战区司令的职务。.
当然,冯承乾没有给他这个正式任命。
理由是,在原则上,战区司令得由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共同任命,而不能由海军司令部单独做主。虽然中太平洋战区的情况较为特殊,即在该战区内,实际上没有陆军什么事,也不需要陆军投入兵力,但是这一原则早就确立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冯承乾的承认,因此冯承乾也就不好擅自做主。
所幸的是,中太平洋战区的事务没有那么麻烦。
说白了,这是一个由海军完全做主的战区,与陆军没有半点关系。索然当时空军在中太平洋战区部署了一些兵力,即在马里亚纳群岛上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但是没有空军提供的帮助,海军航空兵照样能够执行绝大部分任务。再说了,在陆海空三军中,空军的话语权比海军低多了。
顾祝同来到第三舰队,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新的威胁。
在他出发的前一天,美军第五舰队就离开了珍珠港。虽然后来证实,第五舰队只是出港进行正规训练,并没有离开夏威夷群岛周围海域,期间只去过美国西海岸地区。根本没有向西进军的意图,但是这仍然让中国海军颇为紧张,因为当时第51舰队依然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中太平洋上最大的战舰依然是“柏林”号。要命的是。当时连中小型战舰都不多,轻巡洋舰总共只有六艘,而且四艘是服役时间超过十年的老舰,而全部二十四艘驱逐舰都是小型的反潜驱逐舰。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当时,海军航空兵部署在中太平洋上的战机不到一百架。虽然空军部署了几百架作战飞机,但是大部分都是战术飞机,而且空军已经把硫黄岛当成了主要的训练基地。可用的远程飞机基本没有。
可以说,顾祝同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在离开海军司令部的时候,顾祝同没有要求冯承乾为他提供多少战舰,只是要求尽可能快的为中太平洋战区补充一批续航力在四千公里以上的海上巡逻机。而且这些巡逻机最好都有机载雷达。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较低的要求。
当时,中国海军主要有三种海上巡逻机。
在战前就已经批量生产的“信天翁”式巡逻机因为过于老旧,而且基本设计存在一些难以弥补的缺陷,比如机体过小。难以增添内部油箱、也难以更换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因此基本上退出了一线部队,主要部署在后方执行一些较为简单、也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协助护航舰队进行反潜巡逻。
另外一种。就是在大战爆发后才开始批量生产的“北极鸥”式反潜巡逻机。
“北极鸥”也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四发大型反潜巡逻机,其最大起飞重量比“信天翁”增加了近一倍。因为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且发动机数量增加了一倍,所以“北极鸥”的飞行性能反而比“信天翁”好得多。
得益与更大的起飞重量。“北极鸥”的最大续航力达到了惊人的四千八百公里,即便在携带三吨的反潜弹药之后,续航力也超过了三千公里,比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海上巡逻机都要高得多。
问题是,一味追求性能,也产生了一个根本无法弥补的问题。
这就是,“北极鸥”的造价同样高得惊人,其标准配备型的造价超过了同时期的重型轰炸机,即便是专用于海上巡逻的简配型,造价也相当于同时期的重型轰炸机。后来,在安装了机载雷达之后,其造价更是直线上升。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最新的“北极鸥”的造价已经比最初的时候增加了近两倍。
惊人的造价,严重限制了“北极鸥”的产量。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北极鸥”是综合性能最好的海上巡逻机,可是其最终产量还不到一千架。
虽然中太平洋战区早已成立,但是没有正式的战区司令官,甚至没有战区司令部,只是在海军司令部下挂了个名。也就是说,顾祝同在到达关岛之后,还得兼任中太平洋战区司令的职务。.
当然,冯承乾没有给他这个正式任命。
理由是,在原则上,战区司令得由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共同任命,而不能由海军司令部单独做主。虽然中太平洋战区的情况较为特殊,即在该战区内,实际上没有陆军什么事,也不需要陆军投入兵力,但是这一原则早就确立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冯承乾的承认,因此冯承乾也就不好擅自做主。
所幸的是,中太平洋战区的事务没有那么麻烦。
说白了,这是一个由海军完全做主的战区,与陆军没有半点关系。索然当时空军在中太平洋战区部署了一些兵力,即在马里亚纳群岛上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但是没有空军提供的帮助,海军航空兵照样能够执行绝大部分任务。再说了,在陆海空三军中,空军的话语权比海军低多了。
顾祝同来到第三舰队,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新的威胁。
在他出发的前一天,美军第五舰队就离开了珍珠港。虽然后来证实,第五舰队只是出港进行正规训练,并没有离开夏威夷群岛周围海域,期间只去过美国西海岸地区。根本没有向西进军的意图,但是这仍然让中国海军颇为紧张,因为当时第51舰队依然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中太平洋上最大的战舰依然是“柏林”号。要命的是。当时连中小型战舰都不多,轻巡洋舰总共只有六艘,而且四艘是服役时间超过十年的老舰,而全部二十四艘驱逐舰都是小型的反潜驱逐舰。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当时,海军航空兵部署在中太平洋上的战机不到一百架。虽然空军部署了几百架作战飞机,但是大部分都是战术飞机,而且空军已经把硫黄岛当成了主要的训练基地。可用的远程飞机基本没有。
可以说,顾祝同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在离开海军司令部的时候,顾祝同没有要求冯承乾为他提供多少战舰,只是要求尽可能快的为中太平洋战区补充一批续航力在四千公里以上的海上巡逻机。而且这些巡逻机最好都有机载雷达。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较低的要求。
当时,中国海军主要有三种海上巡逻机。
在战前就已经批量生产的“信天翁”式巡逻机因为过于老旧,而且基本设计存在一些难以弥补的缺陷,比如机体过小。难以增添内部油箱、也难以更换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因此基本上退出了一线部队,主要部署在后方执行一些较为简单、也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协助护航舰队进行反潜巡逻。
另外一种。就是在大战爆发后才开始批量生产的“北极鸥”式反潜巡逻机。
“北极鸥”也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四发大型反潜巡逻机,其最大起飞重量比“信天翁”增加了近一倍。因为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且发动机数量增加了一倍,所以“北极鸥”的飞行性能反而比“信天翁”好得多。
得益与更大的起飞重量。“北极鸥”的最大续航力达到了惊人的四千八百公里,即便在携带三吨的反潜弹药之后,续航力也超过了三千公里,比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海上巡逻机都要高得多。
问题是,一味追求性能,也产生了一个根本无法弥补的问题。
这就是,“北极鸥”的造价同样高得惊人,其标准配备型的造价超过了同时期的重型轰炸机,即便是专用于海上巡逻的简配型,造价也相当于同时期的重型轰炸机。后来,在安装了机载雷达之后,其造价更是直线上升。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最新的“北极鸥”的造价已经比最初的时候增加了近两倍。
惊人的造价,严重限制了“北极鸥”的产量。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北极鸥”是综合性能最好的海上巡逻机,可是其最终产量还不到一千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