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如此,此后美军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投弹战术了。

    事实上,只要防空作战安排得合理得当,就完全能够应付这种轰炸战术,并且让轰炸机付出惨重代价。

    这次轰炸之后,美军也偃旗息鼓了。

    不是美军不想干掉两支中国舰队,要知道,直到傍晚,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都在美军远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问题是,美军没有可以调动的远程轰炸机了。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本土的b17总共还不到一百架,两次轰炸行动动用了近七十架,在战斗中损失了近四十架。此外,重型轰炸机出动一次,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起飞。

    当时,美军不是没有足够多的重型轰炸机。

    由波音公司生产的b17在一九三五年就实现了首飞,虽然美军最初没有选择这种今后将成为美军在大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四发远程轰炸机用来取代老旧的b10但是却对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分两次,向波音公司订购了十多架b1a与三十多架b1zb。一九四零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的b1zc问世,并且立即获得了来圜英国皇家空军的订单。此后,波音公司根据欧洲战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对b-1zc进行了改进,诞生了第一种量产型,即b1ze,并且在一九四一年就生产了数百架,只不过大多提供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到美国参战的时候,b17系列轰炸机的产量已经接近一千架,而且在美国参战之后,月产量就突破了两百架。到一九四二年初,b17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架,其中大部分在美军中服役。

    问题是,美军的b17主要在欧洲作战,即部署在英国。

    当时,美军也认为,b17不太适合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主要是其作战半径偏短,难以进行长途奔袭。

    此外,这也与b17在欧洲战场上的惨重损失有关。

    美国参战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成了对德轰炸的主力。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国与英国在对德轰炸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美军主要负责昼间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则主要在夜间活动。

    更要命的是,美军当时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

    虽然p5a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实现量产,但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很快就发现,因为发动机上的欠缺,这种战斗机的中高空性能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根本不适合担任护航任务。

    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大多在中高空活动。

    至于更换了发动机之后的p5b,当时还没有问世呢,最快也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开始量产。

    其他的战斗机,则都存在航程不足的缺陷。

    也就是说,美军轰炸机在白天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战斗机的有效掩护,护航战斗机最多只能飞到荷兰上空,剩下的就得靠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了,因此美军轰炸机的损失非常惊人。

    仅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初两个月,美军就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一百五十七架b17。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非战斗损失,以及在其他战场上的损失。如果都算上,b17在这两个月内的损失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数量。

    显然,美军根本不可能向澳洲增派b17。

    至于其他的重型轰炸机,要么是性能上存在缺陷,要么是产量不足,都无法填补美军轰炸机的缺口。

    下午,美军的海上巡逻机再次找到了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

    只是,美军并没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