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英德对抗将发展成一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全面战争。

    进入一**二年,一系列国际大事也陆续发生了。

    首先是,基尔运河的扩建工作正式开始。在“摄远”号等四舰陆续交付给大清后,二十万劳工先后从青岛出发,来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拓建基尔运河的主要劳动力,德清关系也进一步加强。

    随后,由克虏伯公司出资的弹药工厂在青岛正式建成,开始为大清制造军火。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这只是一件小事。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克虏伯公司去大清开办兵工厂完全以商业手段操作,帝国政府基本不进行干预。

    对大清来说,这却是头等大事。

    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这么多年,各地也兴建了不少工厂,但是大清的工业水平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弹药等军事物资主要依靠进口。有了青岛的兵工厂,即便仍然得从外国企业那里采购,也总比进口好得多。

    李鸿章在高兴之余,跟克虏伯公司签署了一份采购一千挺机关枪的合同。

    虽然这是好事,却难住了德国企业家。

    要知道,机关枪的专利权在马克沁手里,德国企业根本没有权利制造。因为是冯承乾促成了德清军火贸易,所以这个麻烦也交到了他的手上。所幸冯承乾早有准备,在访清回国后就花十万英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机关枪的所有生产专利,即便不是独占专利,德国企业也不用为产权的问题烦恼了。

    当年,发生的第三件大事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动工。

    从时间上看,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基本一致。为了加快铁路的修建速度,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还任命维特为沙俄财政部长。

    借此机会,法国继续向俄国提供巨额贷款,并且再次提出正式缔结同盟条约。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虽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非常清楚,与法国正式缔结盟约就意味着与德国为敌,更意味着会与英国产生矛盾,但是经济受制于人,加上英德关系已经出现严重倒退,沙皇也就没再拒绝法国的结盟请求。

    经过数个月谈判,法俄两国的总参谋部的官员在圣彼得堡正式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当法国遭到德、意进攻时,俄国将全力以赴的支援法国、进攻德、意;如果俄国遭到德、意、奥进攻时,法国也权利进攻德、意、奥,援助俄国;只有在法俄首先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对方才不承担同盟义务。

    这份条约有多大的意义?

    别说冯承乾,连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想到,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主要就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消息传回来,俾斯麦立即前往波茨坦皇宫。

    当天晚上,德皇紧急召开御前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