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之后,冯承乾就接到了李鸿章的请帖。

    此时,冯承乾已经从里希特霍芬那里收到了消息。五月七日,东学党军在白山击败了由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派遣的官军,迫使其退守全州城。消息传到汉城,朝鲜国王李熙惊恐万分,急派京军壮卫营领官洪启薰为两湖招讨使,率八百名士兵乘北洋水师的平远舰、苍龙与汉阳两艘火轮从海路赶往全州,又派遣一路官军从陆路攻打东学军。金文铉见京军来援,认为东学军即将崩溃,便抢先发动进攻。五月十日,官军大败,死伤八百余人,领军李庚镐被击毙。

    虽然战局未定,洪启薰率领的官军还没到达全州,但是眼看全州即将陷落,朝鲜高宗再也忍耐不住,第三次派使请求大清出兵。

    此时,国际形势却是错综复杂。

    虽然西方列强对朝鲜漠不关心,但是日本一直盯着朝鲜。

    五月十一日,也就是李鸿章请冯承乾过去的前一天,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正式照会大清首辅李鸿章,称朝鲜为大清属国,大清理应帮助朝鲜平定叛乱,日本尊重朝鲜的**自主地位。

    这份照会的意义何在?

    冯承乾非常清楚,正是这份照会,让李鸿章相信,日本不会出兵朝鲜,从而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可惜的是,李鸿章太低估伊藤博文了。

    照会中,伊藤博文只提到尊重朝鲜的**自主地位,却没有明确提到日本不会出兵,也就为接下来出兵埋下了伏笔。

    要知道,李鸿章之前犹豫不决,与日本跟朝鲜签订的《江华条约》有很大的关系。

    这份条约明确约定,日本在朝鲜享有与大清对等的权力与义务,因此只要大清出兵,日本就有理由出兵。

    李鸿章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吗?

    显然,李鸿章应该知道伊藤博文的企图,即首先诱使大清出兵,再以《江华条约》为由出兵朝鲜。

    那么,李鸿章会上当吗?

    与李鸿章会面之后,冯承乾就知道,大清首辅就算知道日本首相暗藏祸心,也没有理由拖延下去。

    全州是朝鲜的战略要地,还是朝鲜太组李成桂的祖庙所在地。

    如果全州失守,东学党军将一路高歌猛进,朝鲜官军根本守不住汉城。

    除了岌岌可危的战局,还有来自朝廷上的压力。

    朝鲜是大清的属国,如果连一个属国的内乱都无法平息,大清颜面何在?

    综合这些因素,就算李鸿章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跳入伊藤博文设置的陷阱,赌上大清的国运。

    战争不可避免,备战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