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主炮的命中率由很多因素决定,比如官兵素质,火炮的制造工艺,瞄准方式等,而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时之间,杰利科根本不可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杰利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提高主炮命中率。
他想到的办法,就是逐渐与公海舰队接近,让炮手在战斗中自行摸索。
当然,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如果直接冲向公海舰队,即便不考虑队列问题,在近距离炮战中,因为命中率不如德舰,大舰队的主力舰数量优势就将被抵消掉,从而失去取胜的机会。
问题是,远战就一定对大舰队有利吗?
事实上,更喜欢远战的不是杰利科,而是希佩尔。
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深度改造,几乎所有舰龄在十年以上的主力舰都接受了改造。最初的时候,提尔皮茨坚持了冯承乾的原则,即采用口径更大的主炮来提高火力强度。只是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尔皮茨修改了改造方案,选择了倍径更大的主炮。
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主力舰的远战能力。
为此,所有接受改造、换装了大倍径主炮的战舰,都提升了主炮的仰角,即提高了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
当然,这一改造方式,正是由帝国海军的基本战术决定的。
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对战舰遭受损失更加敏感,因此在海战中,公海舰队保存实力的意义高于对手。为了保存实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开交战距离,争取在远战中击败对手。虽然这无法做到全歼对手,但是至少能够保证己方受损的战舰能够从容不迫的撤出战斗。
此外,帝国海军在和平时期的训练中就十分重视远战,特别是在炮击训练的时候,每个炮手都被要求掌握远距离开火的技巧。当时,帝国海军甚至把远距离炮击命中率当成是炮手技能考核的第一标准。
对希佩尔来说,保持较远的交战距离,才是取胜之道。
十一点半,在距离缩短到十八千米左右的时候,希佩尔命令舰队转向,与杰利科保持相同的航向。
这个距离,正是希佩尔希望得到的理想交战距离。
战前,帝国海军对五十二倍径三百毫米舰炮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发现在一万八千米处的穿甲能力最为理想。结合获取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情报,帝国海军专门制订了一套远距离交战的战术。冯承乾回到帝国海军之后。强化了这一战术,及利用较远的交战距离,尽可能的发挥出长倍径火炮的威力。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直接打击英舰的水平装甲。
要知道,当时包括帝国海军在内。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认识到了水平防护的重要性,主要是火炮的射程有限。导致交战距离过近,炮弹的命中范围主要在舰体侧面,很难击中战舰的水平面。此外。较为落后的观瞄方式。也限制了战舰主炮的远距离交战能力,使得远战行不通。
直到一九一零年左右,随着火炮制造工艺取得关键性突破,火炮的性能、特别是射程有了大幅度提升,加上瞄准设备的改进,才使远距离炮战变得具有可行性。问题是,短短几年之间,根本没人认识到远战的重要性。
帝国海军能有超前认识,与冯承乾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这也与一家帝国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享誉全球的蔡思公司。
在英德决裂之前,英国皇家海军都得从帝国采购光学设备,而蔡思公司就是帝国最好的光学设备制造商。大战爆发前,蔡思公司生产的望远镜、潜望镜、瞄准镜等等,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是公认的最优秀的光学设备。
杰利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提高主炮命中率。
他想到的办法,就是逐渐与公海舰队接近,让炮手在战斗中自行摸索。
当然,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如果直接冲向公海舰队,即便不考虑队列问题,在近距离炮战中,因为命中率不如德舰,大舰队的主力舰数量优势就将被抵消掉,从而失去取胜的机会。
问题是,远战就一定对大舰队有利吗?
事实上,更喜欢远战的不是杰利科,而是希佩尔。
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深度改造,几乎所有舰龄在十年以上的主力舰都接受了改造。最初的时候,提尔皮茨坚持了冯承乾的原则,即采用口径更大的主炮来提高火力强度。只是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尔皮茨修改了改造方案,选择了倍径更大的主炮。
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主力舰的远战能力。
为此,所有接受改造、换装了大倍径主炮的战舰,都提升了主炮的仰角,即提高了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
当然,这一改造方式,正是由帝国海军的基本战术决定的。
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对战舰遭受损失更加敏感,因此在海战中,公海舰队保存实力的意义高于对手。为了保存实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开交战距离,争取在远战中击败对手。虽然这无法做到全歼对手,但是至少能够保证己方受损的战舰能够从容不迫的撤出战斗。
此外,帝国海军在和平时期的训练中就十分重视远战,特别是在炮击训练的时候,每个炮手都被要求掌握远距离开火的技巧。当时,帝国海军甚至把远距离炮击命中率当成是炮手技能考核的第一标准。
对希佩尔来说,保持较远的交战距离,才是取胜之道。
十一点半,在距离缩短到十八千米左右的时候,希佩尔命令舰队转向,与杰利科保持相同的航向。
这个距离,正是希佩尔希望得到的理想交战距离。
战前,帝国海军对五十二倍径三百毫米舰炮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发现在一万八千米处的穿甲能力最为理想。结合获取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情报,帝国海军专门制订了一套远距离交战的战术。冯承乾回到帝国海军之后。强化了这一战术,及利用较远的交战距离,尽可能的发挥出长倍径火炮的威力。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直接打击英舰的水平装甲。
要知道,当时包括帝国海军在内。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认识到了水平防护的重要性,主要是火炮的射程有限。导致交战距离过近,炮弹的命中范围主要在舰体侧面,很难击中战舰的水平面。此外。较为落后的观瞄方式。也限制了战舰主炮的远距离交战能力,使得远战行不通。
直到一九一零年左右,随着火炮制造工艺取得关键性突破,火炮的性能、特别是射程有了大幅度提升,加上瞄准设备的改进,才使远距离炮战变得具有可行性。问题是,短短几年之间,根本没人认识到远战的重要性。
帝国海军能有超前认识,与冯承乾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这也与一家帝国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享誉全球的蔡思公司。
在英德决裂之前,英国皇家海军都得从帝国采购光学设备,而蔡思公司就是帝国最好的光学设备制造商。大战爆发前,蔡思公司生产的望远镜、潜望镜、瞄准镜等等,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是公认的最优秀的光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