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中,冯承乾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舰队指挥作战,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在青岛的海军司令部就是在北京的中央政府里忙碌。
虽然宋靖国已经提出了一整套的工业发展方案,但是某些地方,依然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按照宋靖国的规划,首先应该建立起采矿、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再发展船舶、机械、车辆等制造业。
问题是,不管是发展采矿业、还是钢铁业与化工业都需要不少的时间,而海军的舰船根本等不起。说白了,如果不在三到五年内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造船业,海军的那些大型舰船将不得不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使海军在短期内丧失作战能力。
根据冯承乾估计,三到五年后也差不多该北伐了。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海军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强大的对手,即日本海军,因此必须确保海军舰船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这样一来,就需要提前发展造船业。
宋靖国提出了几个问题,冯承乾也做了比较明确的回答。比如,造船业需要钢铁业与化工业做支撑,而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钢铁与化工生产能力,因此在近期,只能通过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来解决这个问题。所幸的是,冯承乾与德皇、以及宋靖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各大企业的关系都不错。更重要的是,冯承乾已经提出了招商引资的发展策略,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企业对此也非常有兴趣。
冯承乾在青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规划中国的第一家大型造船厂:中国海军造船厂的建设工作。
这是一座国营造船厂,而且由海军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海军服务。
在北京,冯承乾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进行协商,并具出面为德资企业争取有利政策。比如,在冯承乾的争取下,中央政府将减免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入股的合资企业的税费,并且允许德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开开办销售点与分公司,帮助德资企业征收工厂用地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到华投资。
事实上,这个时候,在战争中发了大财的德资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市场,而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何况,中国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政策上的支持,更是让德资企业趋之若鹜。
根据中国中央政府做的统计,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到一九一九年四月的一年里,德资企业在华投资就高达十八亿帝国马克,约和两百亿华元,相当于中国在当年获得的境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
德资企业积极入华,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大企业。
比如,美资企业在这一年间的在华投资达到了二点四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对外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二。
对中国来说,利用外资是快速发展的唯一办法。
当然,前提是做好控制。
对此,冯承乾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办法,即所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从而使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展壮大。此外,中央政府也将给予与外资合作的本土企业一些税费上的减免。
说白了,在鼓励外资入华投资的同时,还得鼓励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讲,只有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中国才能发展壮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资身上。
更重娶的是,外资在华投资,只是为了利益。
真正在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做贡献的,只有民族企业,因此不管如何鼓励外资到华投资,都必须把民族企业摆在首位。
虽然宋靖国已经提出了一整套的工业发展方案,但是某些地方,依然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按照宋靖国的规划,首先应该建立起采矿、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再发展船舶、机械、车辆等制造业。
问题是,不管是发展采矿业、还是钢铁业与化工业都需要不少的时间,而海军的舰船根本等不起。说白了,如果不在三到五年内打造出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造船业,海军的那些大型舰船将不得不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使海军在短期内丧失作战能力。
根据冯承乾估计,三到五年后也差不多该北伐了。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海军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强大的对手,即日本海军,因此必须确保海军舰船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这样一来,就需要提前发展造船业。
宋靖国提出了几个问题,冯承乾也做了比较明确的回答。比如,造船业需要钢铁业与化工业做支撑,而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钢铁与化工生产能力,因此在近期,只能通过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来解决这个问题。所幸的是,冯承乾与德皇、以及宋靖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各大企业的关系都不错。更重要的是,冯承乾已经提出了招商引资的发展策略,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企业对此也非常有兴趣。
冯承乾在青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规划中国的第一家大型造船厂:中国海军造船厂的建设工作。
这是一座国营造船厂,而且由海军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海军服务。
在北京,冯承乾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进行协商,并具出面为德资企业争取有利政策。比如,在冯承乾的争取下,中央政府将减免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入股的合资企业的税费,并且允许德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开开办销售点与分公司,帮助德资企业征收工厂用地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到华投资。
事实上,这个时候,在战争中发了大财的德资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市场,而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何况,中国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政策上的支持,更是让德资企业趋之若鹜。
根据中国中央政府做的统计,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到一九一九年四月的一年里,德资企业在华投资就高达十八亿帝国马克,约和两百亿华元,相当于中国在当年获得的境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
德资企业积极入华,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大企业。
比如,美资企业在这一年间的在华投资达到了二点四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对外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二。
对中国来说,利用外资是快速发展的唯一办法。
当然,前提是做好控制。
对此,冯承乾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办法,即所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从而使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展壮大。此外,中央政府也将给予与外资合作的本土企业一些税费上的减免。
说白了,在鼓励外资入华投资的同时,还得鼓励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讲,只有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中国才能发展壮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资身上。
更重娶的是,外资在华投资,只是为了利益。
真正在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做贡献的,只有民族企业,因此不管如何鼓励外资到华投资,都必须把民族企业摆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