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在泉州城的徐星允看见广州发来的谕旨时,他的手都是颤抖的。因为这几乎是把泉州府库给搬空了。

    谕旨附带的方略陈述,盖有葵行的印章,说明这是赵葵哲和乐清荷合议的结果。根据这份方略所言。广州港的重建,是赵葵哲整个布局的第一步。

    而他的重建计划,并不是把广州城的港区简简单单地再修一遍,而是野心勃勃地让徐星允组织学府城,把西洋的踏轮起重机给运用到新广州港上。

    这是一种靠人力驱动,可以吊起重物的工程机械,是学府城多个部门联合研究了多年的成果。负责拉丁语翻译的学士们先将大量重金购买的踏轮起重机书籍翻译成汉文。被教过认字的工匠们则一边看着这些翻译过的书籍,一边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建造实物。

    成功建造出第一台实物,只不过是最近数月的事情。它甚至都还没在泉州港得到运用,就被用在了广州港,足可见赵葵哲对岭南重建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它之后,码头的装卸效率必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单单一个港口修建,自然是不可能让徐相震惊的。赵葵哲还从泉州粮仓中调走了价值上千万贯铜钱的粮米。

    方略上说,这些粮米是给葵行买田土用的。乐清荷似乎打算趁着岭南饥荒,用低价从百姓手里贱买大量珠江田土,并把多年剿匪积累下来的战俘奴隶们装船送往岭南,充当这些田土的劳动力。

    而他们打算种的,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主要是甘蔗。乐清荷计划在珠江沿岸种植大片葵行所有的甘蔗园,并在广州设立制糖所,造纸所。这些被甘蔗收获之后可以直接装船,顺珠江水而下聚集在广州,制成糖块之后直接从广州港出海。而剩下的甘蔗渣可以做成纸张,供诸省官厅,尤其是泉州学府城使用。

    糖,或许是比丝织品还要硬的通货了,无论穷富,没有人不喜欢来上一口甜滋滋的美味。尽管吴越国一直以来都有从南洋大量进口砂糖,但那根本不能满足吴越富人们的需求。在得到岭南以前,吴越国只能靠从浙闽山丘果园里产出的蜂蜜来勉强填补糖的巨大缺口。

    岭南这充沛的水源和比神州任何地方都要温暖的气温,无疑是最适合甘蔗生长的地方。因此,大片甘蔗园在珠江两岸被开垦。而那些奴隶是根本不够用的,大批岭南流民领着新粤王发放的粮米,被雇佣来种植甘蔗。

    不仅如此,赵葵哲还专门在连接赣江和珠江北江的梅关陆道修筑奢侈的石板路,以此来加强赣省和岭南的联系。他这么做,是为了把景德镇的上等瓷器运往广州出海。

    虽然景德镇也可以通过长江和运河,在明州港外销瓷器,但明州港毕竟是为东瀛和高丽准备的通商港,这两国与天竺波斯佛朗机比起来可差得远了。所以修缮梅关道,让景德镇可直通广州对富国而言非常重要。

    新港建设,甘蔗园开垦,石板路修筑这三项浩大工程让整个岭南破败不堪的民生触底反弹。死气沉沉,流民遍地的景象被赵葵哲从泉州港调来的海量铜钱稻米改变。

    如果说,乐清荷所策划的浩大工程,是从物质上解救岭南的话,那么鹤露尔就是从精神层面挽救绝望的岭南了。

    早早就和赵葵哲政权结盟的慈济道君信仰,已经在鹤露尔长年累月的管理之下,变成了维护吴越国统治的一大法宝。

    鹤露尔充分发挥传教士之子的才能,把慈济道君信仰像洋教那样组织化。各地的慈济宫,本来只是做些发放避暑汤,抽药签一类的医药善事。

    但在鹤露尔的改造之下,现在的慈济宫已经和他的御医局联合,御医局麾下的医师们会在慈济宫入道,而这些道医们会主动出去寻找困穷的百姓为其免费医治。

    在被医治好后,道医们就会向受到治疗的人宣传慈济道君,让其对慈济道君感恩戴德,并前往附近的慈济宫还愿,最后成为忠实信徒。

    当然,慈济道君也不会白白接受御医局的好处,祂除了继续用神力维持吴越国勋贵们的不老不死之外,还会允许官府在宫观中张贴彰显赵葵哲圣君形象的画像和偶像。真可谓是政教合一,互惠互利。

    赵葵哲把鹤露尔也招来广州的目的,自然是要他主持岭南各地慈济宫的修建和道医的招募。像岭南这样湿热的地方,得病是再频繁不过的事情,这对医神来说,是一块宝地。

    这样的举措,是给岭南这个遭受战争暴政折磨十年的病人注入生命力。但仅仅只是注入生命力,是不够的。赵葵哲,墨竹,还有提督们的任务,便是为岭南祛病。

    吴越国是个异常的政权,它不靠人头税和田税维持国库开销,而是依靠通商港的关税商税,和葵行的利润上交。在这样的体制下,吴越国的官员数量非常的少,因为他不需要在绝大多数地方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