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雷鸣营,沿着珠江的西江一路向西行舟,在桂省的百色简单休整。墨竹在这里,亲自召集百户及以上的军官,发表了一通演讲,赵葵哲则在幕后旁听。
“我认得你们的脸,长得跟你们的父母一样。三十一年前,你们的父母,就是在桂省登船,跟着天王陛下还有我,一起踏上前往泉州的征途。三十一年过去了,你们的父母,有的已经在泉州颐养天年,有的加入了禁军,还有的,为大业捐躯。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我大吴的奠基功臣!
而你们,虽然没有在闽地的山间奋战过,没有在江浙固守山道,大破过二十万大军。甚至你们之中,有不少人从来就没被我亲自指挥过。可你们的身上,流着功勋与荣誉的血!你们
你们的父母,数十年浴血奋战所缔造的大吴,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但我根本不害怕,因为有你们,我相信你们会跟你们的父母一样,通过浴血奋战力挽狂澜。现在,你们父母口中的那些传奇故事,将会被你们上演!你们,是雷鸣军这支光荣部队的一份子。
看见我身后的这面紫色旌旗了吗?在这面旗帜之下,没有逃兵,没有战败。只有胜利,前进,和更多的荣誉!”
这番演讲,等于是给走过数千里水陆道,已然是疲惫不堪的雷鸣军将士,吃了颗提神丹药。四万大军吃下葵行早就准备好的糖水宴席,仅仅在百色歇脚一夜,便直扑滇省而去。
掌握昆明城的,是前粤国征西将军,现滇省巡抚,赵葵哲的二哥赵奚。三十年春秋过去,现在的赵奚已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子了。他和大理的白族土司高氏一族,丽江的纳西族土司木氏一族有姻亲关系,他靠着这种联姻,勉强稳住了滇省错综复杂的政局。
赵奚手里,有三万前粤军部队,是他的嫡系,以此为根基,统率着十万各族土司结成的蕃军,此外,还有一万蜀军在此提供援助。合计十四万大军。除去边境防备蒲甘王的部队以外,有十二万是在滇桂前线的。
虽然人数三倍于雷鸣营,但滇省深居内地,对西洋火器技术的受容程度远远落后于大吴国。再加上其军队组成复杂,蕃军各部之间的协调能力极其差劲。赵奚的子嗣们也远不如他本人年轻那般善于统兵练兵,嫡系的三万前粤军也早就疏于训练了。
当两军在两省交界处相撞之时,轰隆隆的火炮齐鸣和噼里啪啦响个没完的鸟铳爆豆声直接让将近一半的蕃军掉头跑路,滇军阵线霎时间大乱。赵奚本人坐镇在昆明,前线都是他的子嗣。可这些公子哥见了雷鸣营的威势,全都畏畏缩缩,怯战之意自统帅往下在滇军之中散播开来。
与之相反的是,墨竹这次没有守在中军大营,保护赵葵哲并对着地图指指点点。而是骑着波斯进口的高头大马,人马皆身披重甲,久违地挥舞起那杆精钢长槊,在阵前领军冲锋,长槊所过之处一片血雨。
本来就士气旺盛的雷鸣营将士,看见墨大都督这传说中的沙场英姿,一个个也都热血流遍全身,真正贯彻了只有前进的战前演讲。
会战很快演变为一场滇军大溃败。按照雷鸣营的训练典范,作为精锐的他们应该时刻处于己方卡隆炮或者佛朗机炮的射界之中,以便能得到己方火炮支援,最大程度减小伤亡。然而,面对一触即溃的滇军,书写雷鸣营作战典范的墨竹本人,都无视了这一规则。现在,不是谨慎的时候。只有追击,才能扩大战果。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滇军直接分成了两部分,一路南下去大理,一路往北去丽江,至于昆明?连赵奚本人,在接到战报之后都第一时间举家逃亡丽江,连细软都来不及收拾。以昆明为首的将近三分之一的滇省,选择归降来势汹汹的吴军。
有数千雷鸣营士卒,与禁军小队一起,陪伴赵葵哲进入昆明城。墨竹的大部队,选择继续向丽江挺进。
虽然墨竹的战场表现非常亮眼,但要稳住乱局,还得看赵葵哲的。赵天王把抓获的白族俘虏解除了武装,白送给他们一些干粮,便将其放归南方的大理,还派了护卫队和信使随行。
大理的高氏土司也不是傻子,没有拒绝赵葵哲的好意,亲笔以隐晦的语句书写了愿意臣服的书信。高氏一族真正想要采取的,是观望的中立立场。谁知道这来势汹汹的外省强军,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呢?赵奚大人可是在滇省呆了几十年了呢。
用这种语句写信,要是到时候赵奚大人重回昆明,高氏一族也不至于难堪。完全可以说是一时的缓兵之计。
赵葵哲当然也知道高氏的想法,但他并不在乎。大理方面只要中立,不会致使墨竹南下对抗他即可。丽江的那些残兵?天王陛下还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刚刚抵达丽江的赵奚,也迅速提笔,开始采取外交手段求援。他一次性写下万字长文,把滇省之于巴蜀的南面屏障地位大书特书,尽一切可能让蜀王调动援军来。
收到这封速报的蜀王也很苦恼。他已经把大批蜀军派往湘荆去了。那里的局势也不怎么样。鹤修尔的蕃军缺少火器,进攻能力贫弱不假。
可虎千代手下的东瀛军那就不一样了,这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矮子们打起仗来跟疯子一样,乱舞一把比他们身高都长的长刀冲入阵中,把阵型打乱后又是一排整整齐齐的长枪阵,排山倒海一样把西南联军的阵线打崩。
“我认得你们的脸,长得跟你们的父母一样。三十一年前,你们的父母,就是在桂省登船,跟着天王陛下还有我,一起踏上前往泉州的征途。三十一年过去了,你们的父母,有的已经在泉州颐养天年,有的加入了禁军,还有的,为大业捐躯。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我大吴的奠基功臣!
而你们,虽然没有在闽地的山间奋战过,没有在江浙固守山道,大破过二十万大军。甚至你们之中,有不少人从来就没被我亲自指挥过。可你们的身上,流着功勋与荣誉的血!你们
你们的父母,数十年浴血奋战所缔造的大吴,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但我根本不害怕,因为有你们,我相信你们会跟你们的父母一样,通过浴血奋战力挽狂澜。现在,你们父母口中的那些传奇故事,将会被你们上演!你们,是雷鸣军这支光荣部队的一份子。
看见我身后的这面紫色旌旗了吗?在这面旗帜之下,没有逃兵,没有战败。只有胜利,前进,和更多的荣誉!”
这番演讲,等于是给走过数千里水陆道,已然是疲惫不堪的雷鸣军将士,吃了颗提神丹药。四万大军吃下葵行早就准备好的糖水宴席,仅仅在百色歇脚一夜,便直扑滇省而去。
掌握昆明城的,是前粤国征西将军,现滇省巡抚,赵葵哲的二哥赵奚。三十年春秋过去,现在的赵奚已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子了。他和大理的白族土司高氏一族,丽江的纳西族土司木氏一族有姻亲关系,他靠着这种联姻,勉强稳住了滇省错综复杂的政局。
赵奚手里,有三万前粤军部队,是他的嫡系,以此为根基,统率着十万各族土司结成的蕃军,此外,还有一万蜀军在此提供援助。合计十四万大军。除去边境防备蒲甘王的部队以外,有十二万是在滇桂前线的。
虽然人数三倍于雷鸣营,但滇省深居内地,对西洋火器技术的受容程度远远落后于大吴国。再加上其军队组成复杂,蕃军各部之间的协调能力极其差劲。赵奚的子嗣们也远不如他本人年轻那般善于统兵练兵,嫡系的三万前粤军也早就疏于训练了。
当两军在两省交界处相撞之时,轰隆隆的火炮齐鸣和噼里啪啦响个没完的鸟铳爆豆声直接让将近一半的蕃军掉头跑路,滇军阵线霎时间大乱。赵奚本人坐镇在昆明,前线都是他的子嗣。可这些公子哥见了雷鸣营的威势,全都畏畏缩缩,怯战之意自统帅往下在滇军之中散播开来。
与之相反的是,墨竹这次没有守在中军大营,保护赵葵哲并对着地图指指点点。而是骑着波斯进口的高头大马,人马皆身披重甲,久违地挥舞起那杆精钢长槊,在阵前领军冲锋,长槊所过之处一片血雨。
本来就士气旺盛的雷鸣营将士,看见墨大都督这传说中的沙场英姿,一个个也都热血流遍全身,真正贯彻了只有前进的战前演讲。
会战很快演变为一场滇军大溃败。按照雷鸣营的训练典范,作为精锐的他们应该时刻处于己方卡隆炮或者佛朗机炮的射界之中,以便能得到己方火炮支援,最大程度减小伤亡。然而,面对一触即溃的滇军,书写雷鸣营作战典范的墨竹本人,都无视了这一规则。现在,不是谨慎的时候。只有追击,才能扩大战果。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滇军直接分成了两部分,一路南下去大理,一路往北去丽江,至于昆明?连赵奚本人,在接到战报之后都第一时间举家逃亡丽江,连细软都来不及收拾。以昆明为首的将近三分之一的滇省,选择归降来势汹汹的吴军。
有数千雷鸣营士卒,与禁军小队一起,陪伴赵葵哲进入昆明城。墨竹的大部队,选择继续向丽江挺进。
虽然墨竹的战场表现非常亮眼,但要稳住乱局,还得看赵葵哲的。赵天王把抓获的白族俘虏解除了武装,白送给他们一些干粮,便将其放归南方的大理,还派了护卫队和信使随行。
大理的高氏土司也不是傻子,没有拒绝赵葵哲的好意,亲笔以隐晦的语句书写了愿意臣服的书信。高氏一族真正想要采取的,是观望的中立立场。谁知道这来势汹汹的外省强军,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呢?赵奚大人可是在滇省呆了几十年了呢。
用这种语句写信,要是到时候赵奚大人重回昆明,高氏一族也不至于难堪。完全可以说是一时的缓兵之计。
赵葵哲当然也知道高氏的想法,但他并不在乎。大理方面只要中立,不会致使墨竹南下对抗他即可。丽江的那些残兵?天王陛下还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刚刚抵达丽江的赵奚,也迅速提笔,开始采取外交手段求援。他一次性写下万字长文,把滇省之于巴蜀的南面屏障地位大书特书,尽一切可能让蜀王调动援军来。
收到这封速报的蜀王也很苦恼。他已经把大批蜀军派往湘荆去了。那里的局势也不怎么样。鹤修尔的蕃军缺少火器,进攻能力贫弱不假。
可虎千代手下的东瀛军那就不一样了,这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矮子们打起仗来跟疯子一样,乱舞一把比他们身高都长的长刀冲入阵中,把阵型打乱后又是一排整整齐齐的长枪阵,排山倒海一样把西南联军的阵线打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