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简单,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大家曾经认为土豆烧牛肉就是美食里边的天花板了,能吃到土豆烧牛肉就是过上最好的好日子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还需要修正修正。
美食这玩意儿吧,既是物质文明,也可以说是精神文明,无怪肘子的烹调书在海外卖得火爆,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原因就在于国内的餐饮水平还差着层次,国内群众大多数压根都不知道我们国家,存在这样的美食。
只不过这样干是不是有点违背艰苦朴素的作风啊?
见到张元福不住地给周至使眼色,周至不禁乐了:“胡处,‘甫里鸭’也曾经失传,到后来不还是给‘得月楼’复制出来了吗?还有《美食家》的故事,两部电影,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苏州菜。”
周至提到的改开初期的两部以餐饮为背景的电影,《小小得月楼》讲的是一群年轻人开小饭店,克服外界困难和自身弱点,解决外地游客吃饭难问题,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喜剧故事。
《美食家》则是根据陆文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改编,小说讲述了革命干部高小庭和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浮沉纠葛,意蕴深刻丰富,取材的角度是美食,讨论的问题是文化。
小说主要写一个以品味佳肴为职业的人“吃”的历史、生活际遇及其精神风貌,把“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来描写,挖掘其社会、历史意义。
小说的两个角色,朱自冶体现着高雅的文化,但这高雅却建立在以剥削为主的生存方式上;
高小庭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
小说便是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形象,试图探讨两人身上“善”之一面是否能够最终统一,亦即高雅的文化形态,与健全的生存方式,是否能够统一的问题,能否成为理想人生的问题。
因为取材角度独特,寓意深刻,这篇小说在当年非常轰动,荣获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电影远达不到小说的深度,但是其中几道菜色和对美食的理解,却也通过角色传达给了广大的观众,相当出彩。
“我记得我爸当年看完了《小小得月楼》,回家就嘀咕说大城市里的人真幸福,鸭子是想吃就能吃,而我们那个时候,还每周六才吃得上一顿肉。”
“因此这一桌现在看着的确是奢侈,换个环境,咱们给它放到港岛,放到新加坡,还奢侈吗?”
“而按照我们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连年翻番的势头,要赶上它们,其实也花不了太长的时间。”
“解决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遇到一件解决一件,一种是未雨绸缪。我相信我爸在看《小小得月楼》的时候,肯定也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能随便烧鸭子吃的这一天,就跟我们现在不敢随便相信,有一天我们能够去酒楼,随意吃上一道鱼翅海参一样。”
“艰苦朴素,本来就是我们川菜的传统,将黄喉兔头鸡杂毛肚都料理成美食,本身就是我们的强项。”
“并不是说记录和传承南堂官府菜,就是对艰苦朴素作风的背离,因为我们同样也在大力发展江湖菜嘛!”
“啥叫江湖菜啊?”老胡扭头问张元福。
“呃这个……”张元福傻了,他压根也没听说过这个词,扭头问周至:“肘子你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