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1年开始,港府就出台过平抑楼价、打击炒卖的政策,后面几年还一直在完善。到了94年初,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地产公司内部认购占比不得高于50%;楼花转售须征收2.75%厘印花税;买房按揭由9成降至7成;提前赎回按揭贷款的罚金增至5万港元或楼价的3%;500万港币以上的住宅按揭降至5成等等。
其中像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降低按揭成数的措施看上去很严厉,但总体来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香江的房价已经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涨到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其实香江市民都知道,高企的房价并不完全是靠炒家拉起来的。
首先港府每次拍卖官地,都会选择在楼市正旺的时候,这本身就有带头炒高房价的嫌疑。
其次是地产商普遍认为政策管制不利于香江楼市的发展,有部分地产商甚至与银行暗中勾结,阳奉阴违,擅自提高按揭成数,让最严格的管控条例形同虚设。
最后才是炒家的存在将房价愈炒愈高,高到普通市民无法承受的地步。
香江是一个自由港,各项税费收入是非常低的。
整个93年,港府的卖地以及因更改用途的补地费收入合计高达420亿港币,再加上与物业有关的其他税收收入,如差饷、地税、印花税、地产公司利得税等,差不多已经占到港府总收入的70%。
港府希望的是“待高价而放盘”。对于投放官地进入市场,他们始终是一个矛盾心理。
大量增加土地供应,有利于平抑地价。但这样港府的土地就卖不了高价,必然会减少财政收入。
所以对于港府只是一味的打击炒卖行为,香江的舆论从94年初开始做出了严厉的抨击。
“目前香江楼价的升幅,即使月收入数万的中产家庭,也惟有望楼兴叹;同时楼价暴涨使贫富之差更为悬殊,置业安居对普罗大众来说已渐成为‘神话’。为求香江稳定繁荣,遏制楼价有其必要,但要得其法,寻求治本之道。治本之道,应是大量增加土地供应及加建公屋。”
“供不应求与炒风炽热,已成为一对怪胎。一方面市场供不应求引致炒风炽烈;而另一方面又因炒风炽烈导致空置单位增多,又再加剧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形成一個恶性循环,令楼市连番攀升。”
地产商也趁机开腔,指责港府有地不卖,故意拉高地价。
面对这样的指责,港府下属的消委会反诉地产商有楼不卖,屯积居奇。
立法局议员刘慧卿批评港府养肥了几个地产商,对平抑楼价束手无策。张文光则直言不讳地谴责多位地产商联手控制土地和楼市:
“有地不起楼,起楼不卖楼,卖楼为炒楼,炒楼变空楼。”
报纸上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舌战打的好不热闹。
这一次的骂战就连一直作壁上观,没有下场打算的刘元昊也未能幸免,遭受道无妄之灾,被媒体多次点名,称其为香江最大的地产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