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你可以不知道总统是谁,但不能不知道《纽约客》这份杂志社。

    这份杂志自从成立以来,就以辛辣讽刺,十分贴近社会而广受欢迎。

    以至于很多大学毕业的新闻系高材生,都以毕业后能够进驻《纽约客》,成为这里正式员工而自豪。

    今年三十二岁的宝琳-凯尔已经如何入行十个年头。

    她从哈弗大学毕业就开始为女性杂志《美开乐》工作,后因撰写电影《音乐之声》的负面评论而被解雇——凯尔称其为“金钱之声”。

    她同时还认为另外一部音乐电影《长征万宝山》也同样差劲。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认为电影版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特别是《歌厅》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电影音乐剧。

    凯尔于1967年开始在《纽约客》杂志工作,该杂志给了她相对宽裕的版面,而且似乎也给了极少的编辑干预,同时也成就了她作为一流评论家的地位。

    宝琳-凯尔本人则认为这段时期自己影评写得有意思,是因为当时的电影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1970年,凯尔因其在《纽约客》出色的评论工作获得乔治·伯克奖,而这也讲她影评人的名誉推至巅峰。

    以至于很多电影公司巴不得,甚至求着她帮忙给刚上映的电影写影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宝琳一动笔,他们这部戏就算不想红都难。

    可惜,宝琳是个固执的女人,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敬畏和真诚,绝对不允许掺杂半点水分。

    所以很多电影大佬邀请她帮忙写影评的算盘落空,继而对她又爱又恨。

    不过此刻宝琳却在《纽约客》总编辑室内接受教训。

    总编是个严肃的白人老头,宝琳她们私底下都叫他“麦克-可里昂”。

    麦克-可里昂是奥斯卡电影《教父》中的男猪脚,也就是那个随时喜欢转动戒指还有撸猫的教父。

    老头总编也有这种爱好,转动戒指,撸猫,装作很深沉样子,尤其在教训下属时候。

    “宝琳,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你已经连续三周没有写出一篇精彩的影评了!该死,我给伱发工资,你却不干活,这怎么像话?”总编怀里抱着猫咪冲着宝琳怒道。

    宝琳才不怕他,耸耸肩:“不是我不愿意写,问题是现在整个好莱坞,不,是整个美国都没有值得我下笔去评论的电影!是的,现在的电影市场太糟糕,我根本没见过一次出现这么多烂电影。”

    “哦上帝呀!”总编捂着脸,“你是影评人,不管那些电影烂不烂,你都要完成本职工作,最起码动动你的笔杆写几篇!要不然你那个版块登什么?认领启事,谁家的猫狗走丢来我们报社认领?”

    宝琳撇嘴:“好吧,我会尽量写一篇评论出来,现在你就祈求上帝这周会有好的电影上映。”

    “我祈祷个屁!你要是写不出来,我就开除你!不要笑,我说到做到!”总编再次发出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