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主干血管,被杨平完整分离出来,带着鞘管。

      杨平不满足,继续解剖,这次要把血管不带鞘管地完整分离出来。

      当他做到后,依然不满足,他分离时,要带上主干血管的分支,而且分支越来越细。

      上肢分离出完整的掌深弓和掌浅弓,手指血管往指尖动脉延伸,关节部位的血管网也力求尽量分离多一些。

      继续朝更细的血管迈进,临床意义不大,但是对于熟练的掌握解剖非常有用,当你对无名细小分支烂熟时,知名血管就更加熟练。

      当完成超过两千个实验体的时候,杨平尝试闭着眼睛,完全靠触摸来进行解剖。

      这种靠触觉的盲视解剖,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做到。

      但是杨平却不灰心,他心里有一种奇妙的说不出的感觉。

      越是这种似乎无法达到的,越是心里兴奋,想获得突破,他很享受这种一点一点的突破,简直形成了一种怪异的强迫症。

      但是实在太难了,闭着眼睛靠触觉,不仅速度慢,一不小心就解剖错了。

      但是杨平知道,如果不把这种触觉解剖训练出来,根本达不到高桥的速度。

      高桥拥有极致高超的外科技能,加上红外线监视黑科技加持,人机合一的情况下,病人在他的眼里,就像透明的。

      所见即所得,他可以不需要思考,屏幕上的即时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指挥手直达目标,整个过程是线性的。

      而普通人利用影像图片做手术,面对的目标,需要层层探索才能到达,无论怎么熟练,都赶不上高桥的直达。

      杨平能够在大脑中建图,这图始终和真实有偏差,修正这个偏差还是靠探查,所以整个过程:图像——大脑——目标——修正——操作,这个修正还可能需要很多次,这个通路是非线性的。

      比如最初的影像图片显示血管断端在某个位置,到达这个位置后,发现血管不在,这时靠经验进行修正。

      它回缩了?或者不同体位位置有些偏差,解剖下去才知道真正的位置。

      这类似于燃油车跟电动车比百秒加速,燃油车费很大劲才能做到的加速能力,可能电动车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这是线性和非线性的本质区别。

      当消耗实验体达到四千个时,触觉解剖能力只获得少许进步,无论多慢,多么小心翼翼,连一套完整的主干血管都无法分离出来。

      杨平不敢再这么下去,如果实验体消耗完还达不到目标,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实验体非常宝贵,以后需要的地方多着呢。

      只能停止解剖训练,杨平看光屏上,想知道自己这次“闭关”究竟有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