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选择干细胞培育肌肉做课题,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获得成功,以后比较容易向培育其它器官过度,比如皮肤、肌腱、韧带、软骨、骨,甚至关节。

      放长远一些,还可以向培育心脏、肝脏、肾脏等发展。

      这个课题组织技术和设备相对也会方便很多,比如纳米微支架,通过高桥比较容易获取。

      纳米微支架对3D打印技术要求非常高,其三维结构排列是细胞集群层面,要能够做到引导肌纤维进行空间构型。

      这种级别的3D打印技术目前国内没有,核心技术被德日企业垄断。

      这也是杨平寻求国际合作的原因,一个人不可能去突破所有的工业技术,自己只能在医学技术上努力。

      美国和日本现在无法克服的障碍是细胞的崩溃,崩溃源于某些细胞结构的不稳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可能细胞膜不稳定,也可能细胞器不稳定。

      现在诸多论文假设说什么的都有,这些崩溃因素,任何一个因素作为启动因素,引起细胞崩溃,导致其它结构跟着崩溃。研究者在观测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侧重一方,不足为怪。

      这是人工诱导干细胞分化的必然结果,在诱导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势必引起部分结构不稳定,这是崩溃的潜在原因。

      其实,干细胞在脏器培育这一块,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东京大学还培养出世界上第一颗心脏,直径1毫米,心室心房血管结构齐全,跟老鼠胎儿心脏大小差不多。

      同是日本的国立成育医学中心培育出肝脏;英国爱丁堡大学培育出肾脏;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出皮肤。

      这些技术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成熟与稳定。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这些技术才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肌肉培养目前还是最成熟的,可以移植到动物体内,获得几个星期的成活时间。

      那些内脏,比如心脏,直径才一个毫米的小心脏,再往上培养,就面临崩溃的问题,无法让小心脏顺利长大。

      杨平想从肌肉开始,解决成熟与稳定的问题。

      然后扩展到皮肤、肌腱、软骨等,这些在骨科应用十分广泛。

      有了皮肤,不用拆东墙补西墙地植皮或做皮瓣。

      有了肌腱,那些韧带重建的病人手术效果会更好。

      有了软骨,可以解决软骨退变性疾病,比如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