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骨截骨部位的选取,即能够牵张成骨,又要尽量避免损伤骨骺。

      相当于这根弯曲的棍子无需打断重组,可以想象它有可塑性,可以慢慢地掰直,在外固定架的控制下,凹侧慢慢延长,自然而然,脊柱就慢慢变直,整个过程是动态的。

      伊里扎洛夫理论在四肢矫形应用相当广泛,让一些传统手术束手无策的四肢畸形可以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在杨平终于将这套理论成功应用到脊柱矫形领域。

      如果靠主刀医生的经验来寻找截骨线与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和方向,需要丰富的经验。

      将这项任务交给计算机和手术机器人,手术的关键步骤就变成傻瓜化。

      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与计算,确定截骨线的精确位置,以及置入椎弓根钉的进针点和方向,然后将这些数据打包放进手术机器人主机。

      手术时,手术机器人就能对照实时的透视影像,进行精准定位,做到安全、快速、精准、微创。

      黄佳才亲自送器械,他用推车将两大箱子的器械送到杨平的办公室,让杨平进行术前的检查。

      两个器械箱,在杨平的办公桌上打开。

      一套是经皮椎弓根钉系统,这些椎弓根钉,将经皮钻入椎骨的椎弓根,进入椎体。

      每一颗螺钉部分外露于皮肤外,成为外固定架的连接点。

      另一个是脊柱外固架的箱子,这些外固定是一个大架,然后配套很多小架。

      大架和小架一起进行骨搬运,骨搬运即牵张成骨。

      大架旋动控制旋钮,所有截骨处会同时开始搬运,而微型小架旋动旋钮,只会对一处截骨处进行搬运。

      大小架两者设计精巧,相互配合,让脊柱的矫形发生在所有参与畸形的椎骨上。

      崔书凯术后将定期复查X片,还可以依据复查的X片进行调节,控制各处骨搬运的速度,这样让脊柱按照预想的路线进行精确搬运。

      一般术后7-10天开始旋转旋钮开始搬运,按照一天1毫米的搬运速度,一个月可以完成3厘米的骨搬运。

      这种方法,将矫形分散到所有责任椎骨上,所以即使骨搬运最大的椎体也不过3厘米。

      加上搬运期间的休息期,搬运完成后坚固期,预计三个月左右可以完成矫形。

      三个月将C形的脊柱掰直,而且出现神经并发症的可能性最低,因为它是缓慢进行矫形。

      看着办公桌上的精美的器械,杨平自己都觉得这是天才的设想。

      “崔书凯的CT扫描数据已经发给何教授,我们在等他的数据包,一旦数据包做好,就可以放进手术机器人主机,机器人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