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听着东朝房里的欢声笑语,雒于仁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懊悔。

    在他的预想中,今天应该是自己悲壮接受廷审,然后被治罪,最后青史留名的场合,如果再挨一顿廷杖就更完美了。

    结果画风居然变成了《金瓶梅》研讨会,完全是始料未及。

    本来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初稿中,并没有“勒索大臣”这四个字。

    但是他忍不住为同道好友、原宣府巡按崔景荣抱不平的心思,又经受了其他友人的蛊惑,最后增添了这四个字。

    此时他不禁想起了崔景荣被贬斥离京时,所说的一句话——惹他干什么?

    雒于仁感到,这句可能是这辈子所听过的,最有富有哲理的一句话。

    可惜他和好友崔景荣一样,悟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林泰来这个人很神奇,不与他直接打交道时,总觉得这个人行事毫无顾忌,似乎浑身都是破绽,吸引着外人总想去捅一下。

    只有亲自打过交道过后才明白,捅一下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除了被一记闷棍打蒙的雒于仁和王三余,东朝房里还有几道目光狠狠的瞪着林泰来,简直像是要喷火。

    久经战阵,对敌意气机十分敏感的林泰来迅速用神识扫了一圈,发现都不认识

    清流势力不是几个人过家家,而是一大群因为“忠直”理念凝聚起来的大团体。

    林泰来虽然知道一些名字,但也没本事都能和真人对上号。

    当然,主要是因为现在万历皇帝不上朝了,各衙门之间大臣少了很多照面的机会,林泰来这样的新人更难迅速认识其他衙门老人。

    除了领先数百年的林泰来,清流势力在造势和造星方面是本时空土著里最专业的,分工也很明确。

    比如这几个瞪着林泰来的人,主要任务就是在现场充当气氛组,负责引导现场情绪。

    刚才那些为雒于仁高声喝彩并上前躬身作揖的,就是这帮人,没准一会儿还要作诗。

    但现在气氛已经严重破坏了,他们也没法强行煽情了,只能瞪着林泰来。

    在这批气氛组中,终于还是有人勇敢的站了出来,对林泰来喝道:

    “好卑劣无耻的手法!将两件完全不相干的文书,牵强附会的关联起来,借用《金瓶梅》对《酒色财气疏》进行污名!”

    林泰来回头看了眼,问道:“阁下何人?可敢报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