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日军,不同于华北、华东的日军部队,其任务是执行着控制我国中原地区平汉、粤汉铁路的陆上南北交通和长江的东西水上运输,牵制和吸引住我国野战兵团的主力于该地,巩固其向我国大后方发动进攻的基地。
从1937年秋至1938年底,日军占领了陆续占领了西至绥远的包头,华北的山西黄河东岸;华东的徐州、开封、蚌埠、合肥、芜湖至杭州及杭州湾以北地区;华南的广州外围;华中的武汉地区,日军再增加兵力和扩大占领区已受到限制。
因为中国全体国民上下抗战意志坚决,野战军的主力未受到很大的损失,二线兵团组成后已完成了训练任务,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是苏联进行军事援华以及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后,这更加引起日军大本营的注视和戒备。与此同时,英、美、法等国指责日本侵略,以及为在华的租界内事务与日方发生多次正面磨擦而关系逐步恶化。
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因灾荒及战时物资统制而呈现不安等等,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逐渐丧失对战争的主动权。
特别是国际上对日本的谴责、抑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为孤立。
而日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此刻对其敌对国家,却一反往日在作战时,专对一国用兵的传统做法。1938年9月5日日军提出了“昭和十三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和“昭和十三年度帝国海军作战计划”,陆军在计划的第1、第2、第3、第4条中提出,在对华作战中,如苏联、美国、英国单独或两国及共同参战时,日军之用兵方案。
该计划在第二天即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批准,日本由于采取了准备与多国进行作战的方针,所以决定在中国战场上,保持相当数量的机动兵力,而不将力量用到极限。
因此在正面战场上,经常进行战术性的出击,并采用以歼灭抗日部队主力为目的之“攻而不占”的作战方针。
在其占领区内的华北、华中等地,则推行强化治安和加紧扶持汉奸、伪军,进行以华制华的伪化活动,以达长期占领之目的。
而这场战争也完全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已经从拼消耗转为了拼意志力!
从1937年秋至1938年底,日军占领了陆续占领了西至绥远的包头,华北的山西黄河东岸;华东的徐州、开封、蚌埠、合肥、芜湖至杭州及杭州湾以北地区;华南的广州外围;华中的武汉地区,日军再增加兵力和扩大占领区已受到限制。
因为中国全体国民上下抗战意志坚决,野战军的主力未受到很大的损失,二线兵团组成后已完成了训练任务,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是苏联进行军事援华以及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后,这更加引起日军大本营的注视和戒备。与此同时,英、美、法等国指责日本侵略,以及为在华的租界内事务与日方发生多次正面磨擦而关系逐步恶化。
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因灾荒及战时物资统制而呈现不安等等,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逐渐丧失对战争的主动权。
特别是国际上对日本的谴责、抑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为孤立。
而日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此刻对其敌对国家,却一反往日在作战时,专对一国用兵的传统做法。1938年9月5日日军提出了“昭和十三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和“昭和十三年度帝国海军作战计划”,陆军在计划的第1、第2、第3、第4条中提出,在对华作战中,如苏联、美国、英国单独或两国及共同参战时,日军之用兵方案。
该计划在第二天即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批准,日本由于采取了准备与多国进行作战的方针,所以决定在中国战场上,保持相当数量的机动兵力,而不将力量用到极限。
因此在正面战场上,经常进行战术性的出击,并采用以歼灭抗日部队主力为目的之“攻而不占”的作战方针。
在其占领区内的华北、华中等地,则推行强化治安和加紧扶持汉奸、伪军,进行以华制华的伪化活动,以达长期占领之目的。
而这场战争也完全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已经从拼消耗转为了拼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