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关东军的反击(四)
衡阳从6月28日以来,昼夜炮声隆隆钢铁呼啸,硝烟迷漫,土石飞扬,空中飞机不断攻击轰炸,地面部队相继冲杀。夜间则是火光烛天,处处仍在杀声四起。
激烈的47天作战,守军在烈日下,在暴雨中,昼夜在战壕内,过着半穴居生活。
此时城内的房屋大部因炮击、轰炸而倒塌或起火,城外山地的森林树木几乎全被枪弹或炮弹的破片切断。
不少池塘在遭到空袭和炮击后,死鱼则遍浮水面。
在这次作战中,守军因病及伤亡人数达数万之多,而日军亦因伤、亡与疾病,使近5万人丧失战斗能力,其中近1万人埋尸于衡阳之附近。
衡阳之战结束了,但是对于这场战斗国内却没有进行多少宣传,原因很简单,首先是这一仗国军虽然打的很艰苦,也很英勇,但是衡阳还是失守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败仗,败仗显然是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宣传的。
诚然,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败仗,无论败的有多么壮烈,也不过是整个豫湘桂大溃败中千千万万败仗中的一场而已,更何况是以中国人最为不齿的投降结束的。
而且整个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面对几乎是强弩之末的日军的一次大溃败,丢失了中国大半河山,完完全全的是一个黑点,但是到衡阳保卫战这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宣传,于是官方宣传都是以豫湘桂大溃败而一笔带过,不完全的黑也不会把这场战斗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当然了更重要的是第十军军长最后向日军投降,用方先觉自己的话说,这一仗既没有成功也没有成仁,倍感惭愧!
而由于方先觉投敌引起的一系列的争议,也使得国民政府也没办法大力的宣传这一仗,以至于衡阳之战国军取得的一系列的战术突破也被方先觉的个人争议给压下来了。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眼下关于方先觉投敌种种甚嚣尘上,谩骂者有,感慨者有,惋惜者也有,不一而是。
但是在李国耀看来,方先觉这个人和汉时李陵倒有几分相似。天汉二年,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伐匈奴。广利率汉军主力捕捉匈奴未果,李陵的一只偏师却撞上了匈奴的大单于。八万匈奴精骑围攻李陵部五千步卒,厮杀数十阵,匈奴折损逾万。最后汉军‘矢皆尽’才被击溃,只有四百人逃回汉地,李陵也被俘投降。
率五千荆楚步兵对战八万匈奴骑兵,转战千里,杀匈奴将近万人,最后军队伤亡殆尽,且实在没有战斗力了,最终投降匈奴。结果现在的很多历史编辑仍然将其称为“汉奸”。
作为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超常的功绩,在逆境之时得不到国家援助,自己也尽力了,再打下去也无济于事,然后才投降的。
所以可以看得出李陵未必真心投敌,他在写给苏武的信中说“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但不等他有所作为,武帝听信谣言灭其三族。李陵心灰意冷,郁郁终老于北地。
其实方先觉与李陵的投降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被自己人逼出来的,方的第十军以日军七分之一的兵力,绝对劣势的装备,血战四十七日而援军不至。
在那样的情况下,换谁都会心生怨念,方在投降前就曾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
李陵也曾做诗悲唱“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而且李陵与方先觉毕竟没有做出什么真正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李陵一生未带兵侵入汉地,方先觉投降不久后就逃回了重庆。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