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第四种解释。一点一横目一心为德。

    一点。强调人的头与脖子。

    一横目一。强调人的躯干。

    心。强调人心。

    双立人。强调两条手臂、两条腿。

    德就是一个脑袋,一个脖子,一个身躯,两条手臂,两条腿,一颗心。

    你再发散一下,横目,像眼,像张嘴说话,像耳朵听音,像鼻孔喘气。所以,德与人的头、脖子、身躯、手、脚、眉毛、眼睛、鼻子、嘴、耳朵、心都有关系。

    所以,橹子认为德就是人的象形。所以,德就是人,人就是德。德为现实中人的象形,人也是现实中人的象形。所以,德人为一体两面。所以德、人都是对人的描述,都是围绕人转的。剩下的话就橹子不说了。

    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道德经》中的经典话语就有了多种解释。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人就是德,德就是人。就是说任何人都是德,无论你感情上接不接受。推而广之,任何动物都是德,任何植物都是德、任何矿物都是德,人、地、天、道、自然都是德。既然都是德,自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但是为了强调积极向上这种状态,有了德的位置关系。德就是人。就是大家都是人,自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有了位置差别。

    其次,存在就是德,活着就是德。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德,不管你看不看得惯。看得惯,他是德。看不惯,他还是德。德是客观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看得惯,说明你认为有德。看不惯,说明你认为无德。这只是个人的分别心而已,只能影响自己,怎么能影响别人呢?就是说看得惯看不惯只是个人心态,心态好看得惯,心态不好看不惯,对别人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心态好,万物所作所为都是德,一身轻松。心态不好,万物所作所为都无德,一身愤懑,多累啊。心态好,就是万物平等,万物都有德性,就是心中有德,看一切皆是德。心态不好,就是万物不平等,万物都无德性,就是心中无德,看一切皆无德。所以啊,心态就是在有德与无德之间转来转去。不管心态怎么转要记住,我是有德的,就够了。

    下面开始正是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第一种解释,橹子网上找的。是这样说的: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第二种解释。上德不说德,是以有德。下德总说德,是以无德。换句话说,就是不说德,上德,有德。总说德,下德,无德。德啊,要求多高啊!谁总听都烦!你要是德不德地说起来没完,好像你有多高尚似的,你就是下德,无德。不说你缺德算是好的了。上德从来不说德,说的是勤劳勇敢,踏实肯干,以人为本,不说那些空话。

    第三种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上人不德,是以有德。下人不失德,是以无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上德,已超出德的范畴了。下德,还在德里挣扎。

    无论怎么解释,人就是德,德就是人。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句中的德与人相互置换,会有很多不同的的解释方法。另外,德究竟是德还是不德,就看心情啰。找到一种令自己开心的解释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试一下吧!

    最后,德就是人,人就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