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书友56452133”的再次捧场!)
朱江和马如风在方逢年这里得到答案后,心满意足的走了。方逢年看到二人走了,但是他心中确不能平静下来。
中国的士大夫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家国思想,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说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当然平天下并不是指扫平天下,那是帝王应该干的活。儒家中平天下指的是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方逢年和马济远等天启二年同学会都是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自然想要完成这个士人最高的道德追求,平天下。
这个目的是好的,但是坏就坏在天下这么大,和你自己家不一样。治理天下就需要形形色色的士人官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士人一个个穿的人模狗样,其实比市井流氓好不了哪去,一个个心眼小的很,都想国家大政方针按照自己的规划实行。这样就在士人官僚中形成了大小不一、为了一个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士人集团,也就是后世党派的前身。
后世对党派的定义是一群人为了共同政治立场、共同政治目标方向,团结到一起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种组织形式。如果按照这种设定,明代后期的东林党那就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党。
东林党的政治思想很鲜明,一个是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东林党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第二个是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东林党大佬讲学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也是儒家经史著述,但其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
同时东林党的政治主张也很鲜明,主要是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就这样有思想、有主张、有首领、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的政党,根本不是明末那种老派政党,那些为了各种利益而结合到一起的利益集团而能抗衡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明末乱世,东林党大部分骨干都已经死在乱世中,而剩下的一些老家伙也年纪日大,很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但是当年被东林党打压的那些利益集团纷纷壮大起来。现在最出名的就是楚党,道理很简单,皇帝都是出自湖广,自然任凭楚党做大。
楚党以马明远为首,政治主张也很简单,那就是平均地权、发展工商,虽然马明远是湖广一等一的大地主,但是在儒家“修齐治平”的影响下,马明远和其他读书人差不多,他也想自己名留青史,也想自己成为张居正那种挽救一个王朝的人物。
马明远的政治主张是好的,但是过程太激进,利用公权力强行推行田亩核查,同时在核查完毕的府县开始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等新政。这种新政就是要当地大地主的老命,所以在神武十年苏州才闹出了苏州之变。
但是这些江南大地主忘了马明远身后站着的是皇帝朱宏三,按照心狠手辣程度朱宏三不次于老祖宗朱元璋,在苏州之变发生时,朱宏三根本没有什么大动作。等到身后那些大地主一个个都跳了出来后,才开始疯狂镇压,整个苏州城被新军血洗一遍,惨烈程度比当年满清屠城还要甚。这么干的代价虽然很大,但是效果很明显,那些大地主被杀后,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极大的缓解了土地兼并冲突,同时那些大地主的产业纷纷被湖广派收编,成为这些新贵的摇钱树。
马明远经此一役,在朝中威望大增,同时在湖广派中越来越多的人投靠到马明远门下。就连马明远的死对头佟养甲,现在也不敢当面反对马明远。
但是正应了刚才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楚党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马明远虽然势大但是也不是谁都听他的,最起码马家老大马济远就反对马明远的新政。
这倒不是马济远是保守派,马济远倡导的是温和改革,用一代到两代人的时间,将土地兼并这个顽疾解决掉,这样也不用死那么多人,还可以缓解国家的危机,这样不好吗?
当然和马济远有一样想法的大有人在,其中马济远的天启二年同学会中大部分都是这种主张的拥护者。这些人在崇祯年间都是各省的中低级官吏,具有很强的基层行政经验,这些人知道大病将好千万不能用重药,弄不好病人一口气没上来直接挂了。所以这些人都拥护马济远的主张,用相对温和的手段赎买地主手中的土地。
在神武四年朱宏三远征贵州,将朝中事务交给马济远来处理。马济远在皇帝不在家这几年稳步推行温和新政,在南直隶很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朱宏三回来后十分不高兴,朱宏三恨不得一天建成罗马城,那里还能等到用一百年、一两代人的时间缓步推行这种新法?再加上马济远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得罪了楚党当权派,所以马济远自然被皇帝贬官回家,温和新政也就停止了。
马明远虽然回家了,但是朝中他的天启二年同学会实力还在,这些人很是看不惯马明远的激进政策,所以在暗中都在积蓄力量,想要重新将内阁话语权夺回来。
方逢年就是这件事的具体操作者,现在新政已经推行开来,马明远对皇帝的作用没有以前那么重要。同时因为朝中为桂王朱由榔正名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还被皇帝斥责,作为太子老师的马明远必定丢失圣眷。这也是天启二年同学会的好机会,只要运作合理,很有可能将马明远打下神坛,换上自己人马济远重新出山。
方逢年看着朱江马如风二人出门,心中叹了口气,这个朱江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人选,不过现在也没办法,只能讲这条路走到黑了。今天是七月十二,三天后就是十五,也正是大朝会的时候,那时就是和马明远决战之时。
朱江和马如风在方逢年这里得到答案后,心满意足的走了。方逢年看到二人走了,但是他心中确不能平静下来。
中国的士大夫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家国思想,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说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当然平天下并不是指扫平天下,那是帝王应该干的活。儒家中平天下指的是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方逢年和马济远等天启二年同学会都是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自然想要完成这个士人最高的道德追求,平天下。
这个目的是好的,但是坏就坏在天下这么大,和你自己家不一样。治理天下就需要形形色色的士人官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士人一个个穿的人模狗样,其实比市井流氓好不了哪去,一个个心眼小的很,都想国家大政方针按照自己的规划实行。这样就在士人官僚中形成了大小不一、为了一个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士人集团,也就是后世党派的前身。
后世对党派的定义是一群人为了共同政治立场、共同政治目标方向,团结到一起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种组织形式。如果按照这种设定,明代后期的东林党那就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党。
东林党的政治思想很鲜明,一个是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东林党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第二个是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东林党大佬讲学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也是儒家经史著述,但其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
同时东林党的政治主张也很鲜明,主要是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就这样有思想、有主张、有首领、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的政党,根本不是明末那种老派政党,那些为了各种利益而结合到一起的利益集团而能抗衡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明末乱世,东林党大部分骨干都已经死在乱世中,而剩下的一些老家伙也年纪日大,很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但是当年被东林党打压的那些利益集团纷纷壮大起来。现在最出名的就是楚党,道理很简单,皇帝都是出自湖广,自然任凭楚党做大。
楚党以马明远为首,政治主张也很简单,那就是平均地权、发展工商,虽然马明远是湖广一等一的大地主,但是在儒家“修齐治平”的影响下,马明远和其他读书人差不多,他也想自己名留青史,也想自己成为张居正那种挽救一个王朝的人物。
马明远的政治主张是好的,但是过程太激进,利用公权力强行推行田亩核查,同时在核查完毕的府县开始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等新政。这种新政就是要当地大地主的老命,所以在神武十年苏州才闹出了苏州之变。
但是这些江南大地主忘了马明远身后站着的是皇帝朱宏三,按照心狠手辣程度朱宏三不次于老祖宗朱元璋,在苏州之变发生时,朱宏三根本没有什么大动作。等到身后那些大地主一个个都跳了出来后,才开始疯狂镇压,整个苏州城被新军血洗一遍,惨烈程度比当年满清屠城还要甚。这么干的代价虽然很大,但是效果很明显,那些大地主被杀后,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极大的缓解了土地兼并冲突,同时那些大地主的产业纷纷被湖广派收编,成为这些新贵的摇钱树。
马明远经此一役,在朝中威望大增,同时在湖广派中越来越多的人投靠到马明远门下。就连马明远的死对头佟养甲,现在也不敢当面反对马明远。
但是正应了刚才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楚党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马明远虽然势大但是也不是谁都听他的,最起码马家老大马济远就反对马明远的新政。
这倒不是马济远是保守派,马济远倡导的是温和改革,用一代到两代人的时间,将土地兼并这个顽疾解决掉,这样也不用死那么多人,还可以缓解国家的危机,这样不好吗?
当然和马济远有一样想法的大有人在,其中马济远的天启二年同学会中大部分都是这种主张的拥护者。这些人在崇祯年间都是各省的中低级官吏,具有很强的基层行政经验,这些人知道大病将好千万不能用重药,弄不好病人一口气没上来直接挂了。所以这些人都拥护马济远的主张,用相对温和的手段赎买地主手中的土地。
在神武四年朱宏三远征贵州,将朝中事务交给马济远来处理。马济远在皇帝不在家这几年稳步推行温和新政,在南直隶很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朱宏三回来后十分不高兴,朱宏三恨不得一天建成罗马城,那里还能等到用一百年、一两代人的时间缓步推行这种新法?再加上马济远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得罪了楚党当权派,所以马济远自然被皇帝贬官回家,温和新政也就停止了。
马明远虽然回家了,但是朝中他的天启二年同学会实力还在,这些人很是看不惯马明远的激进政策,所以在暗中都在积蓄力量,想要重新将内阁话语权夺回来。
方逢年就是这件事的具体操作者,现在新政已经推行开来,马明远对皇帝的作用没有以前那么重要。同时因为朝中为桂王朱由榔正名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还被皇帝斥责,作为太子老师的马明远必定丢失圣眷。这也是天启二年同学会的好机会,只要运作合理,很有可能将马明远打下神坛,换上自己人马济远重新出山。
方逢年看着朱江马如风二人出门,心中叹了口气,这个朱江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人选,不过现在也没办法,只能讲这条路走到黑了。今天是七月十二,三天后就是十五,也正是大朝会的时候,那时就是和马明远决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