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1/2)
我这么可爱,你真的不考虑考虑买我吗? 烧碱作为肥皂和玻璃中都需要的原材料,在这个时代,同样不容易制备。三酸两碱在后世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想要进行工业化生产,暂时可没这个技术!天然的纯碱也有,但问题是顾衡根本不知道哪有这玩意。盐碱地里面应该有,但是你想要将盐碱地里头的纯碱搞出来,这个耗费的成本也太高了吧!
你也可以用草木灰制取碱水,但是,这收集草木灰的成本大概比草木灰本身都要贵。何况,很早之前,人类就知道刀耕火种,用草木燃烧后余下的灰烬作为肥料,在农家,草木灰跟粪肥一样,都是农家的财富,也就是城镇人家会有草木灰出售,但问题是,以后大家都要用蜂窝煤了啊,又省钱,又省地方,家里人少的,连灶台都不用垒了,弄个煤炉就能解决一家人的吃喝。那么,你难道为了收集足够的草木灰去放火烧山吗?
而这些若是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于顾衡来说,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平时搞点手工皂,小范围之内流通也就行了。
因此,即便回忆出了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搞明白了配比,但是因为顾衡根本不知道在自然界中,这些原材料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所以在短时间内,顾衡是不打算拿出来的。
因此,顾衡头一个搞出来的,就是水磨坊。
顾衡上辈子住在南方,南方那边水脉极多,因此,对于水力的利用也比较发达,当然,在顾衡那个时代,曾经那些都已经淘汰掉了。不过县城曾经想要开发出一个古文化区,因此,复原了一部分的古代建筑还有相应的各种水利设施。像是什么翻车,筒车,水车之类的都有,那时候顾衡在上中学,还跟着学校一块去参观过一次。
他这辈子的记忆力可比上辈子强得多,许多原本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如今也能回忆起来,加上他根据力学方面的原理,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因此,他直接叫人打造出了一个模型。只要弄上一个比较小的堤坝蓄水,那么,就可以用水力带动相应的机器,舂米,磨面,甚至在那种水位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完全可以搞水力冲压!
只是这些也就是放在南方才好用,北方这边,从唐宋那会儿开始就总是缺水,降雨量也小,为了争水,年年都会发生械斗,不像是南方那边,经过多年的开发,虽说不至于遍地水网,但是大家一般都不会担心缺水,反而担心洪涝,如此,多修建一些小堤坝蓄水拦水,说不得反而能够缓解南方的洪涝。
像是北方,最需要的其实是深水井,往深里面说,其实需要解决的是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通过历史来看,整个星球其实是在不断变冷的,起码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地方其实还要偏北一些,便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黄河一带还有大象存在,可以说,那时候的气候温暖湿润,南方反而因为太过炎热,被视作是蛮荒之地。
但是后来气候就开始发生变化,北方越来越冷,那些北方的民族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抢夺农耕文明的财富。历朝历代,游牧民族的兴起跟气候少不了干系。越是寒冷,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越强大,不抢劫就要饿死,大家都知道该如何选择。尤其到了后来,几十年就有一次小冰河期,将中原王朝折腾得不要不要的。
顾衡又不懂什么杂交水稻,也不知道怎么制备土化肥。化肥这玩意真不是随便就能用的,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肥料,都有一定的讲究,若是弄错了,说不定就是光长茎秆叶子,不肯结穗,到时候可就完蛋了!
顾衡倒是听说一些海岛上,因为常年有候鸟在岛上栖息,那里的土壤就是最好的肥料,可惜的是,本朝虽说不禁海,但是大家出海都是冲着做买卖去的,谁会在意海上的什么岛屿呢?
因此,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想要缓解小冰河时代到来之后带来的灾荒,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引进抗旱耐寒的良种,还得依赖那些海商。也不知道那些如今是不是已经被欧洲人发现了,要是没有,说不定还得跑美洲一趟。
顾衡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但是在圣上那里,这种对于水力的应用就有些惊艳了。主要是上辈子顾衡就算是工作了,也还是在南方一带,对于北方的情况不了解,北方还是有些地方不缺水的,顾衡搞出来的这些自然也用得上。
圣上做事也是干脆,直接命人将图纸印刷成书,发往能够用得上的衙门,让他们在当地推广架设,作为吏部的考核项目,朝堂上一干大臣并不担心这事没法推行,因为这等器械,成本不高,但是使用起来却极为方便,省去多少人力畜力,别的不说,那些家里有个几千上万亩地的地主肯定是乐意的,甚至,一些条件不那么充分的地方,为了能架设这样的水磨坊,只怕一些地主能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这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从顾家那位先祖开始,顾家就一直在搜集诸多的史书。这年头,史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的,历朝历代,非那等大儒重臣,都没有机会参与修史。当然,那些文人私底下在自个的笔记里面记载的野史不算。
顾家那位先祖从小就是神童,一路上又有诸多贵人相助,寒门出身,未及弱冠就考中了进士,得了当时的座师将爱女下嫁,之后在翰林院一直待了十年,因为他口风紧,在朝中也无结党营私之事,那位先祖得以为当时的皇帝做起居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皇家收藏的大量史书。他如获至宝,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将能够抄录的都抄录了下来,作为顾家的传家之物。
要知道,在外面的书店里头,各种与科举有关的书籍,那是多得是,但是你要是想要买点史书,呵呵,除了左传,其他的,要么是贵得让你吐血,要么根本就买不着。
某种意义上来说,史书里面记载的就是屠龙术,尽管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无师自通了孔子所说的春秋笔法,许多史书的记载其实未必可信,里面充满了史官自己的主观臆测,但是仔细对照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里头总能够找出一部分真相的。
你也可以用草木灰制取碱水,但是,这收集草木灰的成本大概比草木灰本身都要贵。何况,很早之前,人类就知道刀耕火种,用草木燃烧后余下的灰烬作为肥料,在农家,草木灰跟粪肥一样,都是农家的财富,也就是城镇人家会有草木灰出售,但问题是,以后大家都要用蜂窝煤了啊,又省钱,又省地方,家里人少的,连灶台都不用垒了,弄个煤炉就能解决一家人的吃喝。那么,你难道为了收集足够的草木灰去放火烧山吗?
而这些若是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于顾衡来说,根本就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平时搞点手工皂,小范围之内流通也就行了。
因此,即便回忆出了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搞明白了配比,但是因为顾衡根本不知道在自然界中,这些原材料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所以在短时间内,顾衡是不打算拿出来的。
因此,顾衡头一个搞出来的,就是水磨坊。
顾衡上辈子住在南方,南方那边水脉极多,因此,对于水力的利用也比较发达,当然,在顾衡那个时代,曾经那些都已经淘汰掉了。不过县城曾经想要开发出一个古文化区,因此,复原了一部分的古代建筑还有相应的各种水利设施。像是什么翻车,筒车,水车之类的都有,那时候顾衡在上中学,还跟着学校一块去参观过一次。
他这辈子的记忆力可比上辈子强得多,许多原本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如今也能回忆起来,加上他根据力学方面的原理,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因此,他直接叫人打造出了一个模型。只要弄上一个比较小的堤坝蓄水,那么,就可以用水力带动相应的机器,舂米,磨面,甚至在那种水位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完全可以搞水力冲压!
只是这些也就是放在南方才好用,北方这边,从唐宋那会儿开始就总是缺水,降雨量也小,为了争水,年年都会发生械斗,不像是南方那边,经过多年的开发,虽说不至于遍地水网,但是大家一般都不会担心缺水,反而担心洪涝,如此,多修建一些小堤坝蓄水拦水,说不得反而能够缓解南方的洪涝。
像是北方,最需要的其实是深水井,往深里面说,其实需要解决的是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通过历史来看,整个星球其实是在不断变冷的,起码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地方其实还要偏北一些,便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黄河一带还有大象存在,可以说,那时候的气候温暖湿润,南方反而因为太过炎热,被视作是蛮荒之地。
但是后来气候就开始发生变化,北方越来越冷,那些北方的民族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抢夺农耕文明的财富。历朝历代,游牧民族的兴起跟气候少不了干系。越是寒冷,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越强大,不抢劫就要饿死,大家都知道该如何选择。尤其到了后来,几十年就有一次小冰河期,将中原王朝折腾得不要不要的。
顾衡又不懂什么杂交水稻,也不知道怎么制备土化肥。化肥这玩意真不是随便就能用的,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肥料,都有一定的讲究,若是弄错了,说不定就是光长茎秆叶子,不肯结穗,到时候可就完蛋了!
顾衡倒是听说一些海岛上,因为常年有候鸟在岛上栖息,那里的土壤就是最好的肥料,可惜的是,本朝虽说不禁海,但是大家出海都是冲着做买卖去的,谁会在意海上的什么岛屿呢?
因此,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想要缓解小冰河时代到来之后带来的灾荒,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引进抗旱耐寒的良种,还得依赖那些海商。也不知道那些如今是不是已经被欧洲人发现了,要是没有,说不定还得跑美洲一趟。
顾衡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但是在圣上那里,这种对于水力的应用就有些惊艳了。主要是上辈子顾衡就算是工作了,也还是在南方一带,对于北方的情况不了解,北方还是有些地方不缺水的,顾衡搞出来的这些自然也用得上。
圣上做事也是干脆,直接命人将图纸印刷成书,发往能够用得上的衙门,让他们在当地推广架设,作为吏部的考核项目,朝堂上一干大臣并不担心这事没法推行,因为这等器械,成本不高,但是使用起来却极为方便,省去多少人力畜力,别的不说,那些家里有个几千上万亩地的地主肯定是乐意的,甚至,一些条件不那么充分的地方,为了能架设这样的水磨坊,只怕一些地主能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这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从顾家那位先祖开始,顾家就一直在搜集诸多的史书。这年头,史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的,历朝历代,非那等大儒重臣,都没有机会参与修史。当然,那些文人私底下在自个的笔记里面记载的野史不算。
顾家那位先祖从小就是神童,一路上又有诸多贵人相助,寒门出身,未及弱冠就考中了进士,得了当时的座师将爱女下嫁,之后在翰林院一直待了十年,因为他口风紧,在朝中也无结党营私之事,那位先祖得以为当时的皇帝做起居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皇家收藏的大量史书。他如获至宝,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将能够抄录的都抄录了下来,作为顾家的传家之物。
要知道,在外面的书店里头,各种与科举有关的书籍,那是多得是,但是你要是想要买点史书,呵呵,除了左传,其他的,要么是贵得让你吐血,要么根本就买不着。
某种意义上来说,史书里面记载的就是屠龙术,尽管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无师自通了孔子所说的春秋笔法,许多史书的记载其实未必可信,里面充满了史官自己的主观臆测,但是仔细对照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里头总能够找出一部分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