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的事情,何英华早就让何福在京城收集了很多。虽然各种密辛不多。可是,那种大路消息还是不少的。
何英华仔细看了一下蔡奎奇,一声不吭。
蔡阁老的话音刚刚落下,一个人就站起来,他长身而立,年纪不到五十,一副儒雅的模样:“蔡阁老,您这个话是说我们工部没有管理好劝农科了?”
蔡阁老冷哼一声。
这位不用吴广安介绍,何英华也认识,这是她上司之一。工部的尚书,凌冠缨。
凌冠缨可是太后的娘家侄子,出身凌家长房,真正的贵戚。凌家,凌太后在朝廷上的分量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所以,凌冠缨一点都没有觉得蔡阁老是次相,就需要忍让,他是立刻出声的。
何英华低着的头,悄悄的抿嘴笑了一下。
蔡阁老被怼了一下,也没有敢再深说。
蔡阁老不说话了,可是另外一个阁老华正弘开口了:“既然吴大人觉得两南不适合种植棉花,那不往那里推广就是了。西北适合种植棉花,那就派人在西北推广棉花。这样是不是朝廷除了现有的两江棉花推广使,还要设立一个西北棉花推广使?推广还是要一步步的来,不能遍地开花。水土各有不同,万一弄错了,耽误了农户一年收成可是极大的罪过啊。”
这个话倒是老成的谋算。吴广安也告诉了何英华这是华正弘。是五个阁老里面最后一位。
何英华心里立刻明白了,这位华正弘其实是丽妃的堂叔祖,也是三皇子背后的人。华家本来是武勋世家,其中,华家的家主正是丽妃娘娘的父亲,现任的谯国公。这可是开国勋贵。不过,华家虽然是军功起家,他们家后代中却不是都从军。从第一代的谯国公的儿子开始,就是嫡长继承家业,从军,次子们,庶子们,愿意读书的就读书,愿意从军的就从军。
华家因此可是出了不少的读书人,在士林中也占据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华正弘父亲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华正弘的父亲可是状元出身。以为武勋的世家公子成了状元,当时可是轰动整个大夏。
华正弘有了一个状元父亲,加上他天资聪颖,读书很厉害,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文名遍天下,一步步做官,到了如今这个年纪,也进入了内阁,成了宰相之一。
华家有国公的爵位,还有宰相撑腰,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丽妃容貌美丽,在良妃进宫之前,丽妃一直专宠于后宫,还生了皇三子。华家有一段时间,风头甚至盖过了乔家。
不过,后来随着丽妃失宠,良妃上位,华家倒是低落了一段时间。可是,现在,情况又变了。大皇子得罪了皇帝,二皇子去了藩地,京城观政的就剩下了三皇子。一时间,朝野中很多人都认为三皇子会被立储,华家再次被推到风尖浪口。华正弘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他虽然一直都在为三皇子出谋划策,可是,并没有被荣华迷住了眼睛。他一直主张让华家低调,不要重蹈蔡家的覆辙。所以,华家低调了一些。
何英华如今听华正弘的论调,也是老好人的论调,谁都不得罪,听到蔡奎奇跟凌冠缨搞矛盾,他忙转移话题,提起来在西北推广棉花的问题。真是一个老狐狸。
华正弘的意见被很多人接受。其中,金士奇也赞同,并且向皇帝推荐一个官员,想让这个官员去西北推广棉花种植。
皇帝不置可否。金士奇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突然他看了一眼,一直没有存在感的何英华,心中一动,不由得想,难道皇帝想让何英华这个女娃去西北当这个棉花推广正使?
这可是权利极其大的一个职位,一个县主,七品恐怕不行吧?其实,何英华之前当棉花推广副使,都不够格,第一,她是一个女娃,本来就不适合,第二,她还只有七品,哪里能胜任呢?她手下管着的官员都最少是五品了。不过,当时皇帝力排众议,一定要何英华当这个副使,还为了这个杀人立威,那大家想着,不过是一个副使,正使是吴广安的。可能皇帝就想让何英华去挂个名,给小姑娘一个机会去玩一下。所以,大家也没有反对了。哪里想到,后来,何英华居然真的把事情做成了,立下诺大的功劳。现在甚至都有论调起来,女子也可以把事情做好,甚至还有人说,从古到今都是男人当官,可是,尸餐素位的,没有能力的,刮地三尺的,什么样的都有。可是看看人家何县主,一个年幼的小女孩,不声不响就给朝廷做了大事。可见这女子比男子为官还强些。
这个论点可是把大多数官吏都给气坏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再多说。毕竟,何家如日中天,人家何县主的姐姐已经是六妃之一,甚至还越过丽妃,淑妃,惠妃她们,成为管理宫务的掌权人之一。何县主更是简在帝心,听说勤政殿,养心殿都经常出入的。皇帝还许了她密折的特权。谁还敢轻视其锋芒?
金士奇其实倒是对何县主没有那么大的偏见。作为一个宰相,他的胸襟还是很宽阔的,容纳一个小女子,还不在话下。和一般反对何县主的人相比,金士奇倒是另辟蹊径,他写信嘱咐侄儿,江南巡抚金大人。让其趁机交好何家,交好何县主。他的这个侄子和侄媳妇确实是金家下一辈的领军人物,不但很好的执行他的意见,还更加进一步,居然和何家联姻了。让他那个庶出的侄孙定了何家二小姐。
以金士奇的想法,用家里一个庶出子弟的婚姻换取跟何家的关系更进一步,没有比这个更加划算的了。要是何家以后真的起来了,那金家早早就与之交好,自然是对金家千好万好。如果何家没有上位成功,金家损失的也不过是一个庶子的婚事。这岂不是一本万利?以小博大?
何英华仔细看了一下蔡奎奇,一声不吭。
蔡阁老的话音刚刚落下,一个人就站起来,他长身而立,年纪不到五十,一副儒雅的模样:“蔡阁老,您这个话是说我们工部没有管理好劝农科了?”
蔡阁老冷哼一声。
这位不用吴广安介绍,何英华也认识,这是她上司之一。工部的尚书,凌冠缨。
凌冠缨可是太后的娘家侄子,出身凌家长房,真正的贵戚。凌家,凌太后在朝廷上的分量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所以,凌冠缨一点都没有觉得蔡阁老是次相,就需要忍让,他是立刻出声的。
何英华低着的头,悄悄的抿嘴笑了一下。
蔡阁老被怼了一下,也没有敢再深说。
蔡阁老不说话了,可是另外一个阁老华正弘开口了:“既然吴大人觉得两南不适合种植棉花,那不往那里推广就是了。西北适合种植棉花,那就派人在西北推广棉花。这样是不是朝廷除了现有的两江棉花推广使,还要设立一个西北棉花推广使?推广还是要一步步的来,不能遍地开花。水土各有不同,万一弄错了,耽误了农户一年收成可是极大的罪过啊。”
这个话倒是老成的谋算。吴广安也告诉了何英华这是华正弘。是五个阁老里面最后一位。
何英华心里立刻明白了,这位华正弘其实是丽妃的堂叔祖,也是三皇子背后的人。华家本来是武勋世家,其中,华家的家主正是丽妃娘娘的父亲,现任的谯国公。这可是开国勋贵。不过,华家虽然是军功起家,他们家后代中却不是都从军。从第一代的谯国公的儿子开始,就是嫡长继承家业,从军,次子们,庶子们,愿意读书的就读书,愿意从军的就从军。
华家因此可是出了不少的读书人,在士林中也占据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华正弘父亲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华正弘的父亲可是状元出身。以为武勋的世家公子成了状元,当时可是轰动整个大夏。
华正弘有了一个状元父亲,加上他天资聪颖,读书很厉害,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文名遍天下,一步步做官,到了如今这个年纪,也进入了内阁,成了宰相之一。
华家有国公的爵位,还有宰相撑腰,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丽妃容貌美丽,在良妃进宫之前,丽妃一直专宠于后宫,还生了皇三子。华家有一段时间,风头甚至盖过了乔家。
不过,后来随着丽妃失宠,良妃上位,华家倒是低落了一段时间。可是,现在,情况又变了。大皇子得罪了皇帝,二皇子去了藩地,京城观政的就剩下了三皇子。一时间,朝野中很多人都认为三皇子会被立储,华家再次被推到风尖浪口。华正弘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他虽然一直都在为三皇子出谋划策,可是,并没有被荣华迷住了眼睛。他一直主张让华家低调,不要重蹈蔡家的覆辙。所以,华家低调了一些。
何英华如今听华正弘的论调,也是老好人的论调,谁都不得罪,听到蔡奎奇跟凌冠缨搞矛盾,他忙转移话题,提起来在西北推广棉花的问题。真是一个老狐狸。
华正弘的意见被很多人接受。其中,金士奇也赞同,并且向皇帝推荐一个官员,想让这个官员去西北推广棉花种植。
皇帝不置可否。金士奇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突然他看了一眼,一直没有存在感的何英华,心中一动,不由得想,难道皇帝想让何英华这个女娃去西北当这个棉花推广正使?
这可是权利极其大的一个职位,一个县主,七品恐怕不行吧?其实,何英华之前当棉花推广副使,都不够格,第一,她是一个女娃,本来就不适合,第二,她还只有七品,哪里能胜任呢?她手下管着的官员都最少是五品了。不过,当时皇帝力排众议,一定要何英华当这个副使,还为了这个杀人立威,那大家想着,不过是一个副使,正使是吴广安的。可能皇帝就想让何英华去挂个名,给小姑娘一个机会去玩一下。所以,大家也没有反对了。哪里想到,后来,何英华居然真的把事情做成了,立下诺大的功劳。现在甚至都有论调起来,女子也可以把事情做好,甚至还有人说,从古到今都是男人当官,可是,尸餐素位的,没有能力的,刮地三尺的,什么样的都有。可是看看人家何县主,一个年幼的小女孩,不声不响就给朝廷做了大事。可见这女子比男子为官还强些。
这个论点可是把大多数官吏都给气坏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再多说。毕竟,何家如日中天,人家何县主的姐姐已经是六妃之一,甚至还越过丽妃,淑妃,惠妃她们,成为管理宫务的掌权人之一。何县主更是简在帝心,听说勤政殿,养心殿都经常出入的。皇帝还许了她密折的特权。谁还敢轻视其锋芒?
金士奇其实倒是对何县主没有那么大的偏见。作为一个宰相,他的胸襟还是很宽阔的,容纳一个小女子,还不在话下。和一般反对何县主的人相比,金士奇倒是另辟蹊径,他写信嘱咐侄儿,江南巡抚金大人。让其趁机交好何家,交好何县主。他的这个侄子和侄媳妇确实是金家下一辈的领军人物,不但很好的执行他的意见,还更加进一步,居然和何家联姻了。让他那个庶出的侄孙定了何家二小姐。
以金士奇的想法,用家里一个庶出子弟的婚姻换取跟何家的关系更进一步,没有比这个更加划算的了。要是何家以后真的起来了,那金家早早就与之交好,自然是对金家千好万好。如果何家没有上位成功,金家损失的也不过是一个庶子的婚事。这岂不是一本万利?以小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