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2/3)
皇帝想看看,涉及到自己性命的时候,徐尚书能力能到什么程度。
戚桓:“徐尚书说他没有写过那些信件,信件又确实存在,那么信件只能是伪造的。顺着这条思路,臣安排人在京中打听擅长临摹的人,最后打听到了一个秀才,跟张侍郎告罪书上的秀才应该是同一个人。”
“只是等我们找到秀才的时候,秀才已经被人灭口了。我们也在秀才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些证据。”
韩丹清将秀才留下的竹筒交给太子。
韩丹清:“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秀才所说的黑衣人到底是不是张侍郎,秀才死了,也就没办法证明张侍郎说的是他找上秀才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将竹筒里的内容看完之后,太子更倾向于,找到秀才的人不是张侍郎。
如果是张侍郎,那么秀才被杀的时候,张侍郎已经在了大牢里,没有跟人交流,也没法传信出去,怎么安排人去灭口?
太子站在那,看着旁边的烛火,回想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先是沧州水患,朝廷赈灾,然后灾银在双子岭被抢,他和戚桓等人重新带着灾银去沧州。
快到双子岭后,他们计划将灾银抢回来,最后成功了,还抓住了一部分流寇。
然后他们继续前往沧州,在沧州待了好几个月。
这期间,秀才进京,被人发现带走,伪造徐尚书跟张侍郎来往的信件。
等他们回京之后,审问了流寇,供出了张侍郎,张侍郎供出了徐尚书,伪造的信件有了用处。
之后戚桓被安排寻找徐尚书被冤枉的证据,戚桓找到了秀才,但秀才被灭口了。
秀才死后不久,张侍郎反口,替徐尚书洗脱罪名,最后“畏罪自杀”。
太子不相信张侍郎是幡然醒悟。
假设张侍郎陷害徐尚书的因果关系成立,那么张侍郎这么多年对徐尚书的不满,怎么可能被单独关了几天,就突然想通了呢?
如果真的容易就想通,这么多年来,多少个安静的夜晚还想不通?
张侍郎的告罪书漏洞百出。
一切都是冲着徐尚书来的。
太子心中有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他觉得,如果这个想法是真的,那么策划这一切的人,简直是丧心病狂。
太子又看向戚桓和韩丹清。
戚桓:“徐尚书说他没有写过那些信件,信件又确实存在,那么信件只能是伪造的。顺着这条思路,臣安排人在京中打听擅长临摹的人,最后打听到了一个秀才,跟张侍郎告罪书上的秀才应该是同一个人。”
“只是等我们找到秀才的时候,秀才已经被人灭口了。我们也在秀才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些证据。”
韩丹清将秀才留下的竹筒交给太子。
韩丹清:“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秀才所说的黑衣人到底是不是张侍郎,秀才死了,也就没办法证明张侍郎说的是他找上秀才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将竹筒里的内容看完之后,太子更倾向于,找到秀才的人不是张侍郎。
如果是张侍郎,那么秀才被杀的时候,张侍郎已经在了大牢里,没有跟人交流,也没法传信出去,怎么安排人去灭口?
太子站在那,看着旁边的烛火,回想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先是沧州水患,朝廷赈灾,然后灾银在双子岭被抢,他和戚桓等人重新带着灾银去沧州。
快到双子岭后,他们计划将灾银抢回来,最后成功了,还抓住了一部分流寇。
然后他们继续前往沧州,在沧州待了好几个月。
这期间,秀才进京,被人发现带走,伪造徐尚书跟张侍郎来往的信件。
等他们回京之后,审问了流寇,供出了张侍郎,张侍郎供出了徐尚书,伪造的信件有了用处。
之后戚桓被安排寻找徐尚书被冤枉的证据,戚桓找到了秀才,但秀才被灭口了。
秀才死后不久,张侍郎反口,替徐尚书洗脱罪名,最后“畏罪自杀”。
太子不相信张侍郎是幡然醒悟。
假设张侍郎陷害徐尚书的因果关系成立,那么张侍郎这么多年对徐尚书的不满,怎么可能被单独关了几天,就突然想通了呢?
如果真的容易就想通,这么多年来,多少个安静的夜晚还想不通?
张侍郎的告罪书漏洞百出。
一切都是冲着徐尚书来的。
太子心中有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他觉得,如果这个想法是真的,那么策划这一切的人,简直是丧心病狂。
太子又看向戚桓和韩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