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百姓都紧张的看着刘鸿渐,他们知道,就算侯爷不收他们,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侯爷不是开善堂的,明明不需要那么多人,为何还要多此一举,浪费许多银子?

    但所有人都希冀着、渴求着,毕竟这个冬季太难熬了。

    营地前安静的有些凝滞,刘鸿渐深吸了一口气。

    “民壮在原来基础上加征一千人,算上会砌墙的共计征三千人,工匠扩征到五百人!”

    “侯爷英明!”

    “谢侯爷恩典!”

    霎时间,凝重的气氛被打破,四周皆传来民壮和匠户们的欢呼声。

    加征一千余人,意味着这里大部分人都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季了。

    “别嚷嚷了,拿出你们的户籍文书,都排好队,排好队!民壮到左边,匠户到右边。”

    营地前早已排好几排文案,负责户籍查验和匠户考核的,分别是刘鸿渐从户部和工部借调过来的几个主事。

    而一应器械、砖瓦、粮食则直接找户部购买,刘鸿渐是拿着银票去的,把户部尚书倪元璐乐的不行,直夸刘鸿渐体恤朝廷。

    人员征集一直持续到黄昏,共征集民壮三千人,铁匠、木匠、石匠、刀匠、铸匠等五百余。

    这三千五百人暂时安顿在千户所旁边,搭建帐篷居住。

    当天晚上,刘鸿渐便公布了这些人的薪俸待遇。

    三千民壮皆月银五钱,五钱便是半两,省着点用基本能满足一户人家度日,况且做工期间是管饭的,所有的民壮都很开心。

    而匠人的待遇刘鸿渐并没有定死,毕竟工种不同、能力也不同,定成死的不利于提高匠人的积极性。

    自古以来匠人不受重用,唯有两宋期间朝廷鼓励发明创造,在那时中华大地曾涌现出一大批的能工巧匠,胶泥活字印刷术、冶金术、航海术、土木工程皆在两宋期间得到飞速发展。

    而到了明朝,匠人的地位每况愈下,生活也是惨不忍睹。

    在刘鸿渐看来,一个民族要崛起,单单靠圣人教化是完全扯犊子的,教育是根基,但明朝的教育呢?

    科举制度之下,程朱理学大行于世,文人士绅天天之乎者也,侃侃而论,真正埋头搞发明、搞创造、搞科技的反而连饭都吃不饱。

    官僚、士绅、封建思想对工匠的歧视、压迫和欺凌,导致明中叶以来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畸形中发展,就是这个意思。

    经过慎重考虑,刘鸿渐暂时把匠人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