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战争进度而言,法国能够在短时间内仿造和升级中华帝国的07式战车,还是可圈可点的,至少这批坦克能够得以大规模批量生产,对于迅速阻挡住德军的战车团攻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法**方还委托民营公司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和2c重型坦克。
其中,施纳德坦克是完全法国自己研发的坦克,该坦克在中华帝国的07式坦克进入法国的时候,法国人就开始研制了。由于当时受到中华帝国的技术限制,禁止仿造,法国也没有坦克实战经验,不知道那种坦克设计才是最佳选择,因此出现了施纳德坦克的设计款式。
施奈德(schneer)ca1坦克装一门75毫米野战炮,2挺8毫米机枪,战斗全重14吨,6名乘员,速度5千米/时。
作为法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用于作战的坦克,施奈德ca型坦克是由colonelj.e.&ienne(让?巴蒂斯蒂?欧仁?埃斯蒂安)的理念,并结合了eugenebrillie的设计研发而成的产物,坦克由施奈德公司负责制造。estienne和brillie都曾造访中华帝国努力研习北洋动力旗下的拖拉机制造厂,这系列的拖拉机应用了一种独特的履带和底盘的安装配置方式。这种设计最后被法**方采纳作为其坦克的改造基础。
这种坦克类似于中华帝国最早的夭折的05型战车,采用大口径75毫米低速短身管火炮,安装在坦克的右侧的炮座内,火炮射界极小。这种坦克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一个长车厢安装在一组短履带上,但正像ca型坦之前的那些设计一样,这种组装方式未能收到其预期效果。在实际使用当中,施耐德ca型坦克的这种组装方式被证明是无法逾越任何一种不平坦的地势。
施奈德坦克首次出现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战场上,但是坦克表现不佳,糟糕的通风性能使乘员苦不堪言,薄弱的装甲和内部邮箱设计严重威胁到乘员的安全。
施奈德ca型坦克的车厢设计了一个角度很陡峭的鼻部。车厢被安装在加短版的履带底盘上,鼻部和尾部都悬在底盘之外。坦克主要的装备是一门75毫米口径的主炮。两门8毫米口径的机关枪分别被安装在车身两侧的球型固定底座上,做自卫之用。坦克最大载员7人。
等到施奈德ca型坦克投入使用,它在设计上的缺点就立马凸现了。由于加长的车身使得车厢的鼻部和尾部显得过于突出而造成坦克行进时会被卡住,所以这种短履带的底盘系统除了能在平地行驶之外无法逾越其他的地势。最终,这种坦克在与敌方炮兵弹幕攻击的对抗当中损失惨重,在一次进攻当中,共有132辆施奈德ca型坦克参战,最后有不少于57%的坦克被击毁。这使得施奈德ca型坦克的整个设计理念就此被证实是毫无实用价值的。
法**队一度决定放弃这种坦克。不过,协约国在第三次索姆河大战失利,急需要大量坦克补充部队,因此尽管施纳德坦克各种缺点多,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因此批准施纳德公司大规模共生产了1000辆左右,将装甲防护增加到中华特种钢15毫米或者发个渗碳钢20毫米以上。
圣沙蒙突击坦克和2c重型坦克基本上跟中华帝国的07式战车大同小异,只是这两家法国公司的资金有限,生产技术受限,仿制的07战车非常的笨拙,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华帝国进口,美国参战后改为从美国进口,但性能有所下降。
法**方病急乱投医,顾不了两个公司的产能问题,两款坦克分别采购了1000辆,但是最终每个月只能交货50辆,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全部交货。
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在大规模研制和生产各种型号的坦克。“小威利”于1914年7月开始设计,实际建造起于1914年的8月11日,研制中为方便转向,在车身后伸出一对尾轮,同时这对尾轮也起到了保持平衡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改进摸索以后,1914年9月22日,“小威利”的1号车——“林肯”号开出了英国福斯特工厂的大门。
“小威利”坦克同样也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坦克实战经验,不知道那种坦克设计才是正确的,因此避开跟中华帝国07式战车的设计冲突。该坦克的重量是18.289吨,全长5.87米,宽2.86米,高3.05米,采用一台105马力“戴姆勒”汽油发动机为动力,主要武器是1门40毫米口径的主炮,备弹300发,以及4挺7.7毫米口径的机枪。运作起来要至少两个人共同操作,而全体成员仅为6人。
“小威利”只使用了10毫米厚的钢板做为装甲,即使这样,车体已经够沉重的了,使得其最大速度仅为3.2千米/小时,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英德之间的“壕沟战”,成员舒适性极差,其越野性也没有达到英国政府的设计要求,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也没有经历过实战。但英国在其基础上迅速进行改进。
英国又在马克1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马克2至5型坦克,其中马克4型坦克基本上达到跟中华帝国07式战车相提并论的性能了,也符合战争要求了。
改型坦克生产得最多,仅在1915年就生产了约2200辆。同时英国为了尽快支援索姆河前线,还研制生产了800辆“赛犬”中型坦克,以及600辆c型中型坦克等。
1915年11月,协约国准备进行一次大反攻,夺回索姆河西线阵地。为此,英法两国在该地区计划集结7000辆坦克,准备一口气把德军赶出法国。
在英法大规模准备坦克的同时,德国统帅部也接到了情报,开始积极准备应战。
德国一方面通过巴格达铁路从中华帝国获得大量的07和10战车,另一方面德国也嫌中华帝国的战车太贵,开始自己仿制生产,同时根据战争经验来改良07和10战车。
改良版的07式战车被德国陆军重命名为a7v-3,10式的改良版为a7v-4,主要是大部分零件采用德国造,以便减轻成本负担。
德国重视攻击,因此嫌弃中华帝国的战车主炮口径太小,于是在a7v战车的最大改进就是主炮改为了80毫米,不过经过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法**方还委托民营公司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和2c重型坦克。
其中,施纳德坦克是完全法国自己研发的坦克,该坦克在中华帝国的07式坦克进入法国的时候,法国人就开始研制了。由于当时受到中华帝国的技术限制,禁止仿造,法国也没有坦克实战经验,不知道那种坦克设计才是最佳选择,因此出现了施纳德坦克的设计款式。
施奈德(schneer)ca1坦克装一门75毫米野战炮,2挺8毫米机枪,战斗全重14吨,6名乘员,速度5千米/时。
作为法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用于作战的坦克,施奈德ca型坦克是由colonelj.e.&ienne(让?巴蒂斯蒂?欧仁?埃斯蒂安)的理念,并结合了eugenebrillie的设计研发而成的产物,坦克由施奈德公司负责制造。estienne和brillie都曾造访中华帝国努力研习北洋动力旗下的拖拉机制造厂,这系列的拖拉机应用了一种独特的履带和底盘的安装配置方式。这种设计最后被法**方采纳作为其坦克的改造基础。
这种坦克类似于中华帝国最早的夭折的05型战车,采用大口径75毫米低速短身管火炮,安装在坦克的右侧的炮座内,火炮射界极小。这种坦克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一个长车厢安装在一组短履带上,但正像ca型坦之前的那些设计一样,这种组装方式未能收到其预期效果。在实际使用当中,施耐德ca型坦克的这种组装方式被证明是无法逾越任何一种不平坦的地势。
施奈德坦克首次出现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战场上,但是坦克表现不佳,糟糕的通风性能使乘员苦不堪言,薄弱的装甲和内部邮箱设计严重威胁到乘员的安全。
施奈德ca型坦克的车厢设计了一个角度很陡峭的鼻部。车厢被安装在加短版的履带底盘上,鼻部和尾部都悬在底盘之外。坦克主要的装备是一门75毫米口径的主炮。两门8毫米口径的机关枪分别被安装在车身两侧的球型固定底座上,做自卫之用。坦克最大载员7人。
等到施奈德ca型坦克投入使用,它在设计上的缺点就立马凸现了。由于加长的车身使得车厢的鼻部和尾部显得过于突出而造成坦克行进时会被卡住,所以这种短履带的底盘系统除了能在平地行驶之外无法逾越其他的地势。最终,这种坦克在与敌方炮兵弹幕攻击的对抗当中损失惨重,在一次进攻当中,共有132辆施奈德ca型坦克参战,最后有不少于57%的坦克被击毁。这使得施奈德ca型坦克的整个设计理念就此被证实是毫无实用价值的。
法**队一度决定放弃这种坦克。不过,协约国在第三次索姆河大战失利,急需要大量坦克补充部队,因此尽管施纳德坦克各种缺点多,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因此批准施纳德公司大规模共生产了1000辆左右,将装甲防护增加到中华特种钢15毫米或者发个渗碳钢20毫米以上。
圣沙蒙突击坦克和2c重型坦克基本上跟中华帝国的07式战车大同小异,只是这两家法国公司的资金有限,生产技术受限,仿制的07战车非常的笨拙,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华帝国进口,美国参战后改为从美国进口,但性能有所下降。
法**方病急乱投医,顾不了两个公司的产能问题,两款坦克分别采购了1000辆,但是最终每个月只能交货50辆,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全部交货。
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在大规模研制和生产各种型号的坦克。“小威利”于1914年7月开始设计,实际建造起于1914年的8月11日,研制中为方便转向,在车身后伸出一对尾轮,同时这对尾轮也起到了保持平衡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改进摸索以后,1914年9月22日,“小威利”的1号车——“林肯”号开出了英国福斯特工厂的大门。
“小威利”坦克同样也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坦克实战经验,不知道那种坦克设计才是正确的,因此避开跟中华帝国07式战车的设计冲突。该坦克的重量是18.289吨,全长5.87米,宽2.86米,高3.05米,采用一台105马力“戴姆勒”汽油发动机为动力,主要武器是1门40毫米口径的主炮,备弹300发,以及4挺7.7毫米口径的机枪。运作起来要至少两个人共同操作,而全体成员仅为6人。
“小威利”只使用了10毫米厚的钢板做为装甲,即使这样,车体已经够沉重的了,使得其最大速度仅为3.2千米/小时,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英德之间的“壕沟战”,成员舒适性极差,其越野性也没有达到英国政府的设计要求,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也没有经历过实战。但英国在其基础上迅速进行改进。
英国又在马克1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马克2至5型坦克,其中马克4型坦克基本上达到跟中华帝国07式战车相提并论的性能了,也符合战争要求了。
改型坦克生产得最多,仅在1915年就生产了约2200辆。同时英国为了尽快支援索姆河前线,还研制生产了800辆“赛犬”中型坦克,以及600辆c型中型坦克等。
1915年11月,协约国准备进行一次大反攻,夺回索姆河西线阵地。为此,英法两国在该地区计划集结7000辆坦克,准备一口气把德军赶出法国。
在英法大规模准备坦克的同时,德国统帅部也接到了情报,开始积极准备应战。
德国一方面通过巴格达铁路从中华帝国获得大量的07和10战车,另一方面德国也嫌中华帝国的战车太贵,开始自己仿制生产,同时根据战争经验来改良07和10战车。
改良版的07式战车被德国陆军重命名为a7v-3,10式的改良版为a7v-4,主要是大部分零件采用德国造,以便减轻成本负担。
德国重视攻击,因此嫌弃中华帝国的战车主炮口径太小,于是在a7v战车的最大改进就是主炮改为了80毫米,不过经过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