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赵云刚刚醒来,刘循便早早过来探望。

    赵云见到刘循,依然沉默不语,干脆无视他的存在。

    刘循也不生气,端着一碗热乎乎的鸡蛋汤羹,笑着对赵云说:“你身体还很虚弱,粗粮肉食不利于消化,这碗鸡蛋羹是我命庖厨特意为你熬的,快趁热吃了吧,就算你再怨恨我,也不能亏待自己的身体。”

    赵云冷冷的看了刘循一眼,便把头扭到一旁。

    刘循笑了笑,把粥碗搁在桌上,挨着赵云坐在床边,语气温和的说:“赵将军!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换做你是我,适逢刘备入川,要强夺益州,你会怎么做?”

    一下子把赵云给问住了。

    刘循说:“刘备说家父暗弱无能,只知道偏安一隅,毫无进取之心,这益州理应归他所有,赵将军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赵云满心敬服的说:“皇叔仁义爱民,心怀天下,立志要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他比你父亲更有能力,更有威望,能复兴汉室的放眼天下,也只有皇叔一人!”

    刘循冷笑道:“固然你说的有几分道理,难道就因为这个我们就要拱手把益州让给他吗?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说,刘备既不派人游说家父,也没有直接出兵攻打益州,反而故意哄骗家父,装作要替我们对付张鲁,结果却是包藏祸心,用卑劣的手段谋夺益州,枉他自诩仁义君子,却行此肮脏龌龊之举,实在令人齿冷。”

    赵云脸上的肌肉不悦的抖了几下,刘循接着说:“对你来说,或许刘备是贤明圣主,可这我来说,他却是来犯之敌,夺人基业,抢人领地,这与强盗何异,我身为州牧长子,保境安民,守土御敌,责无旁贷,益州是大汉的领土,我祖孙三代世受天恩,奉命镇守益州,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任何人都休想染指!”

    刘循说的斩钉截铁,义正言辞。

    赵云确实无法反驳,《隆中对》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夺取益州早在刘备的计划之中,站在刘备的角度上,赵云自然觉得刘备无论要做什么,都是对的,都应该坚决拥护。

    可站在刘循的角度上,赵云实在不知该怎么回答,毕竟,刘备这件事做的不怎么光彩。

    周瑜要率兵入蜀,刘备百般阻挠,甚至命人横江劫道,周瑜死后,孙权提议两家联手出兵夺取益州,刘备不惜发下重誓,扬言要“披发入山”。

    可一转眼,刘备自己却带兵进了蜀地,刘璋百般关照,管吃,管喝,花费重金资助刘备,要什么给什么,可刘备愣是一年多白吃白喝什么事都没做,差点把刘璋活活气死。

    刘循举摇了摇头,轻蔑的笑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家父也是,刘备说家父昏庸无能,不配坐拥益州,益州理应交给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振兴汉室。这就好比居家过日子,哥哥有能力,有头脑,做弟弟的能力不如哥哥,头脑也比不上哥哥聪明,难道就因为这个,做哥哥的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把弟弟痛打一顿,再把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抢过来,然后要么把弟弟杀死,要么把弟弟扫地家门,以此来重振家风,光耀门楣吗?”

    赵云再次无言以对。

    刘循这个例子,更加形象,更加深刻,刘备的做法,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刘循站了起来,“都说家父昏庸无能,没有雄主之姿,可我益州几十年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能让百姓免遭战火涂炭,这难道不是家父的功绩吗?而刘备戎马一生,一直在打仗,却一直在疲于奔命,试问连他自己都没有个安稳的存身之地,何谈匡扶汉室,何谈拯救苍生?连地盘都守不住,连累百姓跟着遭殃,饱受战火,徐州几番易主,刘备抛弃妻子,连家小尚且都顾不上,他会理会城里那些百姓的死活吗?最后一次更狠,连结拜兄弟也被他撇下了,刘备独自逃到袁绍那里,结果关羽被曹操所擒,张飞跑到了鼓山。”

    赵云脸色涨红,情绪变得非常激动,“我不许你诋毁皇叔,胜败乃兵家之事,这怨不得皇叔。”

    刘循毫不客气的讥讽道:“或许一次两次败仗无关紧要,可刘备屡屡丢城失地,他倒是平安无事,拍拍屁股转身就走,今日依附这个,明日投奔那个,可当地的百姓怎么办?每打一仗,多少百姓丧失亲人,多少百姓无家可归?这些无辜的百姓该去哪里找人控诉?赵将军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威名赫赫,那一战赵将军亲身经历,我来问你,十多万百姓不惜远离故土追随刘备,可他们换来的是什么?”

    赵云争辩道:“如果不是顾及百姓,皇叔可以轻装急行,曹军根本就追不上我们,正因为皇叔不忍舍弃百姓,队伍才被迫行军迟缓,皇叔心怀仁义,其心胸气量岂是你能与之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