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吉二十年三月初一,京兆府(注:今西安)西行二百里,乃是秦凤路凤翔府郿县地界,郿县往东四十里便是横渠先生张载出生及讲学之地横渠镇。
这一日乃是横渠先生大讲之日,除了三四十名弱冠之年的学生,二十余名未及束发的蒙童之外,还有十里八乡的年轻人,他们因为生活所迫不能常在横渠先生身前听讲,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他们便会齐聚于此,听横渠先生讲经论典。由于前些日子,张载与秦凤路制置使蔡挺一同去西京洛阳拜访宋国公沈括,二月初一、十五的大讲没有召开,十天前,横渠先生回来的消息一传开,附近州县的读书人提前两三天出发,赶在三月初一这一天,参加横渠先生的大讲,同时结交一些朋友知己,甚至连远在京兆府的学子也慕名而来。
一时间,整个横渠镇人声鼎沸,镇里的百姓乐见其事,纷纷摆设摊点,为学子们售卖汤水饮食。因为来的人太多,平时讲学的房屋根本放不下这么多人,早在三天前,张载的弟子们便在镇子的空地之上搭起了一个大凉棚。此时,凉棚之内铺满了草席,学子们不畏湿潮,席地而坐,凉棚之外便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轻学子,认真地注视着正在侃侃而言的横渠先生。
张载今日所讲的乃是西京见闻,果然富甲天下的沈家二公子沈方的事迹一讲出来,顿时吸引了在场年轻人的注意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关外的世界富庶而神秘,沈方又是关外花花世界的代表,年少有为,富有多才,家有娇妻,还是驸马。更令他们惊奇的是,被吐蕃人奉为神灵的大胜法王居然也不是他的敌手,被沈方击毙于洛阳城外。
张载见达到了吸引学子们注意力的目的,便顺便引出了今日大讲的主题,理气论。
关于理气论,张载在以前的大讲中也曾经多次讲过,学子们已经熟知了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理在气中”这样的观念。如今听到张载又提出了“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也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道或太极”等新鲜理论,在大凉棚中席地而坐的学子因为这几日已与张载思辨过,还能理解,但外围年轻人却是一头雾水。
此时外围的人群中便有一个年轻人开口问道,“先生,你以前说过理在气中,如今又提出理在气先。这两个观点并不相同,可否解释一二?”
横渠先生张载由于常年禀烛夜读,钻研学问,如今眼睛已经坏了,只能看到离自己较近的入室弟子,外围的年轻人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影子,但是只要有年轻人发问说话,他便可以轻易地分辨出来是哪个村的青年,对于这个青年曾经学过的知识,以前大讲之时漏下的课程亦了如指掌。
张载向说话人的方向看了一眼,只看到模糊的身影,但还是知道说话之人,乃是隔壁村的秦彦鹏,是一个埋头苦读的秀才,算是自己的一个记名弟子。
“哦,是飞羽吧,”张载先称呼了秦彦鹏的字,确认身份。
“是,老师。”
“以往的大讲中,我提到过,世间一切万物,皆有所主,而先天浑元之气便是区别万物的关键,这些日子在西京与沈子矩、安乐先生、伊川先生、子厚先生等先生聊起万物本源,沈子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他用物质来代替万物,用精神来代替气,如果用这个新词语来解释以往大讲和今日大讲的不同,便容易一点。理在气中,是指世间一切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而物质的辨识、使用和毁灭,都是由精神来决定,所以物质在精神之中。理在气先,是指世间一切,除了由物质和精神构成之外,还有一个不依赖精神、物质存在而存在的理,比如人分男女,物分阴阳,在人与万物存在之前,虽然并没有物质与精神,但这种对立便已经存在。”
“所以理在气中的理指的是万物存在,而理在气先的理,指的是万物及精神的规律、法则。两者虽用同一个字,但含义却并不相同。”
张载声音虽然不大,这数百年轻人却各个听的清楚,顿时在人群中引起轰动。
“什么?先于精神存在而存在?若连精神都没有,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是啊,这个世界难道不是为了人的存在而存在吗?”
“若是如此,那人又何需存在,万物自有规则,人便没用了?!”
张载仍由年轻人窃窃私语,过了好一会儿,议论声才渐渐停歇,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张载,虽然他们并没有发问,张载依然知道他们的困惑在哪里。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至于倒底是理在气中,还是理在气先,需要大家自行感悟。或者说,世间本无对错,能为己用便是对的。这个理气论乃是由沈子矩提出,凭借理气论,昌国设计生产出来能织六尺宽幅面布匹的织布机,能同时纺织几十纱锭的纺纱机,大周的百姓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布料,我这次去西京,与往年相比,最大的感受是,在洛阳的街道之上,穿各式各样新衣服的多了,穿补丁衣服的少了。还有西京城内,许多店铺已经更换了玻璃,玻璃比窗纸更加保温,也透光,家里面比往年更加暖和。许多店铺人家都使用了蜂窝煤炉,做饭、烧水、保暖一物多用,只此一项,便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受益。”
“千百年来,除了至圣先师那个时代,涌现出无数经世济民、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学说理论之外,居然没有丝毫变化,士人百姓习惯了法先人、法先王,习惯了节约粮食、布料,却从未想过研究如何才能改变这个世界,让百姓吃的更饱、穿的更暖,生活的更好。而沈子矩凭借理气论,以一己之力,将昌国打造成为王化乐土,此岂不是大周之幸,岂不为我学子所效仿。”
人群之中响起响亮的掌声,“横渠先生过誉了,沈方何德何能,受不了此等夸奖。”
这个声音的主人乃是一弱冠少年,身材高大,相貌俊朗,但嘴角却有一丝讥嘲之意。众人听到此人并非关中口音,便知道定是关外学子来砸场子,顿时便有几个年轻人撸起袖子准备过来暴打此人一顿,让他领教一下,什么是关中规矩。
这一日乃是横渠先生大讲之日,除了三四十名弱冠之年的学生,二十余名未及束发的蒙童之外,还有十里八乡的年轻人,他们因为生活所迫不能常在横渠先生身前听讲,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他们便会齐聚于此,听横渠先生讲经论典。由于前些日子,张载与秦凤路制置使蔡挺一同去西京洛阳拜访宋国公沈括,二月初一、十五的大讲没有召开,十天前,横渠先生回来的消息一传开,附近州县的读书人提前两三天出发,赶在三月初一这一天,参加横渠先生的大讲,同时结交一些朋友知己,甚至连远在京兆府的学子也慕名而来。
一时间,整个横渠镇人声鼎沸,镇里的百姓乐见其事,纷纷摆设摊点,为学子们售卖汤水饮食。因为来的人太多,平时讲学的房屋根本放不下这么多人,早在三天前,张载的弟子们便在镇子的空地之上搭起了一个大凉棚。此时,凉棚之内铺满了草席,学子们不畏湿潮,席地而坐,凉棚之外便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轻学子,认真地注视着正在侃侃而言的横渠先生。
张载今日所讲的乃是西京见闻,果然富甲天下的沈家二公子沈方的事迹一讲出来,顿时吸引了在场年轻人的注意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关外的世界富庶而神秘,沈方又是关外花花世界的代表,年少有为,富有多才,家有娇妻,还是驸马。更令他们惊奇的是,被吐蕃人奉为神灵的大胜法王居然也不是他的敌手,被沈方击毙于洛阳城外。
张载见达到了吸引学子们注意力的目的,便顺便引出了今日大讲的主题,理气论。
关于理气论,张载在以前的大讲中也曾经多次讲过,学子们已经熟知了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理在气中”这样的观念。如今听到张载又提出了“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也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道或太极”等新鲜理论,在大凉棚中席地而坐的学子因为这几日已与张载思辨过,还能理解,但外围年轻人却是一头雾水。
此时外围的人群中便有一个年轻人开口问道,“先生,你以前说过理在气中,如今又提出理在气先。这两个观点并不相同,可否解释一二?”
横渠先生张载由于常年禀烛夜读,钻研学问,如今眼睛已经坏了,只能看到离自己较近的入室弟子,外围的年轻人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影子,但是只要有年轻人发问说话,他便可以轻易地分辨出来是哪个村的青年,对于这个青年曾经学过的知识,以前大讲之时漏下的课程亦了如指掌。
张载向说话人的方向看了一眼,只看到模糊的身影,但还是知道说话之人,乃是隔壁村的秦彦鹏,是一个埋头苦读的秀才,算是自己的一个记名弟子。
“哦,是飞羽吧,”张载先称呼了秦彦鹏的字,确认身份。
“是,老师。”
“以往的大讲中,我提到过,世间一切万物,皆有所主,而先天浑元之气便是区别万物的关键,这些日子在西京与沈子矩、安乐先生、伊川先生、子厚先生等先生聊起万物本源,沈子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他用物质来代替万物,用精神来代替气,如果用这个新词语来解释以往大讲和今日大讲的不同,便容易一点。理在气中,是指世间一切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而物质的辨识、使用和毁灭,都是由精神来决定,所以物质在精神之中。理在气先,是指世间一切,除了由物质和精神构成之外,还有一个不依赖精神、物质存在而存在的理,比如人分男女,物分阴阳,在人与万物存在之前,虽然并没有物质与精神,但这种对立便已经存在。”
“所以理在气中的理指的是万物存在,而理在气先的理,指的是万物及精神的规律、法则。两者虽用同一个字,但含义却并不相同。”
张载声音虽然不大,这数百年轻人却各个听的清楚,顿时在人群中引起轰动。
“什么?先于精神存在而存在?若连精神都没有,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是啊,这个世界难道不是为了人的存在而存在吗?”
“若是如此,那人又何需存在,万物自有规则,人便没用了?!”
张载仍由年轻人窃窃私语,过了好一会儿,议论声才渐渐停歇,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张载,虽然他们并没有发问,张载依然知道他们的困惑在哪里。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至于倒底是理在气中,还是理在气先,需要大家自行感悟。或者说,世间本无对错,能为己用便是对的。这个理气论乃是由沈子矩提出,凭借理气论,昌国设计生产出来能织六尺宽幅面布匹的织布机,能同时纺织几十纱锭的纺纱机,大周的百姓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布料,我这次去西京,与往年相比,最大的感受是,在洛阳的街道之上,穿各式各样新衣服的多了,穿补丁衣服的少了。还有西京城内,许多店铺已经更换了玻璃,玻璃比窗纸更加保温,也透光,家里面比往年更加暖和。许多店铺人家都使用了蜂窝煤炉,做饭、烧水、保暖一物多用,只此一项,便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受益。”
“千百年来,除了至圣先师那个时代,涌现出无数经世济民、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学说理论之外,居然没有丝毫变化,士人百姓习惯了法先人、法先王,习惯了节约粮食、布料,却从未想过研究如何才能改变这个世界,让百姓吃的更饱、穿的更暖,生活的更好。而沈子矩凭借理气论,以一己之力,将昌国打造成为王化乐土,此岂不是大周之幸,岂不为我学子所效仿。”
人群之中响起响亮的掌声,“横渠先生过誉了,沈方何德何能,受不了此等夸奖。”
这个声音的主人乃是一弱冠少年,身材高大,相貌俊朗,但嘴角却有一丝讥嘲之意。众人听到此人并非关中口音,便知道定是关外学子来砸场子,顿时便有几个年轻人撸起袖子准备过来暴打此人一顿,让他领教一下,什么是关中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