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有没有倦政我不清楚,就是倦政,不是宰相的职责吗?”

    这话说的没毛病,你父亲是一个宰相都劝不好,我只是一个庶人子,能什么资格劝,又岂能劝好?

    “有李林甫在,难以规劝,然进谏的人多了,圣上自然会醒悟。”

    李伸终于听懂了。

    因为死谏书,又恢复到天宝初年的格局,李林甫决策,李适之审议,重大的军中大事交给李隆基裁决。

    但李隆基倦政了,一段时间过后,又渐渐地将一些重要的军国事务全部交到李林甫手中。

    这种情况,让李适之等人感到很不安。

    自己明面上的一些行为是容易调查的。

    至少能说不害人。

    对下人平和,对赵原村的村民包容,就是外出时,也不打扰地方。

    这些行为能得到不少清流大臣的认可,但为什么让自己劝李隆基?是因为自己看上去能时常出入兴庆宫。一个看上去心地不错,岁数又不大,阅历不深的小青年,只要劝的好,往往就会热血冲动,不顾自己安危,去“劝”李隆基。

    自己开了头,其他人跟进。

    若是李隆基能听得进去,只要开始正式亲政了,李林甫手中的权利就收了回去。

    居然打了这个主意。

    但就是自己为了大唐,主动地去做炮灰,然后“壮烈牺牲”,会起作用?

    还是不起作用。

    当然,关键人物不仅是李隆基,李林甫也是关键所在。

    比如活字的母模,朝廷准备了五套,长安、太原、益州、广州、扬州。

    太原不用说了,老李家的龙兴之地,能幅射到河东河北多个地区。

    益州就是成都,能幅射到整个剑南或山南。

    扬州乃是淮南道首府,能幅射到整个江淮、江南地区。

    广州能幅射到整个岭南、安南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