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立心
王圭与房玄龄等人相比,年纪却是小上了十多岁,虽然也非壮年,但是以房玄龄这些人的例子来看,李治最少也还可以再用上他十多年,而李治显然也正是做此打算,王圭虽然现在还是在御史吧就任,但是李治近来已经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协理一些中书省的事务,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王圭估计是要高升到中书省任侍郎了。
王圭身为御史,这些年可没少参人,而且被他参倒的更不在少数,虽然官位不高,但是那招人恨的程度却是不轻。这些年来朝中官员除了有限的几人之外,任谁都是一看见他就恨不得躲出去八丈远,可是等着他即将高升的消息一传出来,这些天捏着鼻子往他跟前凑合着套交情也跟着多了起来。
要说起来,这当官的哪有不想升官的?可是对王圭来说,他倒还真是想呆在御史台里混资历,眼看着魏征的年岁也差不多到了该退下来的时候了,他原先就一直准备着打算去接魏征的班儿的,就是魏征本人也是这么考虑的,可是等着李治的那些举动一出来,魏征才歇了这份心思,而王圭虽有遗憾,但也是明白如今中书省也确实缺少实干之人,而且他也确实有心想多做出些实事出来……
虽然王圭在才学上来说,也确实有资格站在致知书院的讲堂之中,但是房玄龄特意在这个时间点上把他找来,却是存了提点之心。自打房玄龄逼迫着长孙无忌一同辞朝之后,这几年下来朝局之中变化甚大。与房玄龄这么高调折腾出了个名声在外不同,长孙无忌倒似是真的心灰意冷之下,再也无心做些什么,府中大门也是永日长闭,便是李治几次相召,甚至亲自上门,都没能见上他这位亲舅父一面。
长孙无忌在朝中经营多年,又有那些世家阀门在背后支持,依附于他的官员自不在少数。在长孙无忌彻底被打压下去之后,李治虽然并没有做出想要株连处置的意思,可是这些官员却也像失根浮萍之样,渐渐地从中枢机关中消失了。而这些人消失的过程称得上缓慢,但是于三省六部之中的人员组成却造成了不少的后遗症,近来李治一直都在殚精竭虑地考虑着重新配置人员构成之事,而王圭便是他已经暗自决定好的一步棋。
在房玄龄看来,王圭不管是学识、人品,还是经验、资历,担任起中书省侍郎这一职务都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他这几年在御史台跟着魏征一起,倒是把自己的性子磨出了棱角,这对于他将来到中书省工作倒是有些不利之处。
王圭这次论讲的题目,是房玄龄定下来的,与其说是让王圭给学生们解惑,倒不是说是为了让王圭自省其身。王圭也很感念房玄龄的这份情谊,倒还真是准备的很认真,甚至打算着从自身说起,当范例来构架这次的内容。不过眼下他精心准备的这些内容,却是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王圭对李琮的印象也是极好的,虽然李琮身上也有不少的小毛病,但是却胜在惯会装模做样,而且也将他那副“诚心认错,坚定不改”的秉性掩藏的非常好,所以很得一众师长的欣赏。王圭倒还真是有心想要给李琮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主题,还是斟酌后的典故用辞,都以浅显易懂为准。
王圭一点出正题,只说了头三句,李治就在台下笑着瞟了李琮一眼,还轻轻地拍了他的头一下,虽然没说话,但是眼神里已经带出了些意思,让李琮自己去考虑他坐在这里,对这次论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在坐的一众学生对于王圭居然拿这么浅显的治学态度来破题,都有些不能理解,但是随着王圭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倒也听得津津有味,各有所得。
骆宾王以前并没有见识过这种模式的论讲,所以他对于在王圭的讲解过程中,底下居然随时都可能会有学生举手提问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的惊讶,但是随着这种互动的产生,他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其中的益处。若说在来致知书院之前,他还在犹豫着究竟是留在这里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科考,那么此时却已经有了决断。
这场论讲虽然尚未结束,可是骆宾王已经对于能开办出这样的书院,并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出了这样的创新的房玄龄,敬服之外更添了一份崇拜,甚至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留在房玄龄身边学习。
对于那些学生来说,王圭所说的这些东西,他们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再去深思过了,但是这些年读书的经历自然而然地让他们累积深沉了一些东西,随着王圭所讲的内容,这些东西仿佛于瞬间洗尽了铅华再度呈现于他们面前,这份感悟却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李琮其实多多少少是有些失望的。他还正处在品性未定的阶段,就王圭说的这些东西,几乎天天都要听上几遍,自然感觉不出什么不一样来。而且他也看出来了,王圭必定是因为他在场,才会讲出这样的内容的,心里难免更为郁闷。
他倒是没想着李治如何,却有些担心房玄龄的反应,不时地偷眼打量房玄龄的神情。要知道房玄龄原本就不喜他来听讲,而他这次费尽心思地借着李治的势进来,倒是让王圭换了论讲的内容,他自己都深觉不好意思,将心比心地想过去,自觉如果他是房玄龄,他也不愿让这么个皇子过来搅局……
虽然房玄龄的神情始终平静,可是李琮却还是一点点地萎靡了下去,而他这副精神不佳的状态,倒是让房玄龄毫不掩饰地皱起了眉头。而李琮在发现了房玄龄皱眉的动作后,更是没了精神,郁闷得都恨不得蹲到墙角画圈去了……于是这外公和外孙子两人竟是沟通不良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李琮越没精神,房玄龄越皱眉,房玄龄越皱眉,李琮就越没精神……
王圭一直都在注意着李琮,也对李琮这种不经心的态度很是不满,只是论讲过程中倒是不好专门点说于他,但是到了最后即将完结之时,他突然点了李琮,问道:“尔为何而读书?”
底下的学生都对于王圭会突然提问而感到有些奇怪,但是一看到被他点名的李琮只有八、九岁大小,也就都没有多想,只当王圭是起了好为人师的兴趣,要帮着李琮竖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
李治和房玄龄倒是齐齐把目光放到了李琮身上,很是让李琮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紧迫的压力感。他站起来的时候有些犹豫,又有那两位跟长着针似的目光正刺在身上,他难免有些拘谨不自在,抬头间又正对上王圭严肃的目光,竟是未及细想,便将时刻谨记于心的答案脱口而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琮这四句话一出口,讲堂之内一片静寂。
撇开那些并不熟悉李琮身份来历的人不说,只李治、房玄龄、王圭三人便怎么都没想到李琮会随口便答出这样的答案。虽然他们都对李琮的聪慧心里有数,可是这样的四句话,却也绝对不是李琮能够想得到、说得出的
王圭与房玄龄等人相比,年纪却是小上了十多岁,虽然也非壮年,但是以房玄龄这些人的例子来看,李治最少也还可以再用上他十多年,而李治显然也正是做此打算,王圭虽然现在还是在御史吧就任,但是李治近来已经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协理一些中书省的事务,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王圭估计是要高升到中书省任侍郎了。
王圭身为御史,这些年可没少参人,而且被他参倒的更不在少数,虽然官位不高,但是那招人恨的程度却是不轻。这些年来朝中官员除了有限的几人之外,任谁都是一看见他就恨不得躲出去八丈远,可是等着他即将高升的消息一传出来,这些天捏着鼻子往他跟前凑合着套交情也跟着多了起来。
要说起来,这当官的哪有不想升官的?可是对王圭来说,他倒还真是想呆在御史台里混资历,眼看着魏征的年岁也差不多到了该退下来的时候了,他原先就一直准备着打算去接魏征的班儿的,就是魏征本人也是这么考虑的,可是等着李治的那些举动一出来,魏征才歇了这份心思,而王圭虽有遗憾,但也是明白如今中书省也确实缺少实干之人,而且他也确实有心想多做出些实事出来……
虽然王圭在才学上来说,也确实有资格站在致知书院的讲堂之中,但是房玄龄特意在这个时间点上把他找来,却是存了提点之心。自打房玄龄逼迫着长孙无忌一同辞朝之后,这几年下来朝局之中变化甚大。与房玄龄这么高调折腾出了个名声在外不同,长孙无忌倒似是真的心灰意冷之下,再也无心做些什么,府中大门也是永日长闭,便是李治几次相召,甚至亲自上门,都没能见上他这位亲舅父一面。
长孙无忌在朝中经营多年,又有那些世家阀门在背后支持,依附于他的官员自不在少数。在长孙无忌彻底被打压下去之后,李治虽然并没有做出想要株连处置的意思,可是这些官员却也像失根浮萍之样,渐渐地从中枢机关中消失了。而这些人消失的过程称得上缓慢,但是于三省六部之中的人员组成却造成了不少的后遗症,近来李治一直都在殚精竭虑地考虑着重新配置人员构成之事,而王圭便是他已经暗自决定好的一步棋。
在房玄龄看来,王圭不管是学识、人品,还是经验、资历,担任起中书省侍郎这一职务都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他这几年在御史台跟着魏征一起,倒是把自己的性子磨出了棱角,这对于他将来到中书省工作倒是有些不利之处。
王圭这次论讲的题目,是房玄龄定下来的,与其说是让王圭给学生们解惑,倒不是说是为了让王圭自省其身。王圭也很感念房玄龄的这份情谊,倒还真是准备的很认真,甚至打算着从自身说起,当范例来构架这次的内容。不过眼下他精心准备的这些内容,却是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王圭对李琮的印象也是极好的,虽然李琮身上也有不少的小毛病,但是却胜在惯会装模做样,而且也将他那副“诚心认错,坚定不改”的秉性掩藏的非常好,所以很得一众师长的欣赏。王圭倒还真是有心想要给李琮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主题,还是斟酌后的典故用辞,都以浅显易懂为准。
王圭一点出正题,只说了头三句,李治就在台下笑着瞟了李琮一眼,还轻轻地拍了他的头一下,虽然没说话,但是眼神里已经带出了些意思,让李琮自己去考虑他坐在这里,对这次论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在坐的一众学生对于王圭居然拿这么浅显的治学态度来破题,都有些不能理解,但是随着王圭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倒也听得津津有味,各有所得。
骆宾王以前并没有见识过这种模式的论讲,所以他对于在王圭的讲解过程中,底下居然随时都可能会有学生举手提问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的惊讶,但是随着这种互动的产生,他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其中的益处。若说在来致知书院之前,他还在犹豫着究竟是留在这里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科考,那么此时却已经有了决断。
这场论讲虽然尚未结束,可是骆宾王已经对于能开办出这样的书院,并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出了这样的创新的房玄龄,敬服之外更添了一份崇拜,甚至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留在房玄龄身边学习。
对于那些学生来说,王圭所说的这些东西,他们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再去深思过了,但是这些年读书的经历自然而然地让他们累积深沉了一些东西,随着王圭所讲的内容,这些东西仿佛于瞬间洗尽了铅华再度呈现于他们面前,这份感悟却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李琮其实多多少少是有些失望的。他还正处在品性未定的阶段,就王圭说的这些东西,几乎天天都要听上几遍,自然感觉不出什么不一样来。而且他也看出来了,王圭必定是因为他在场,才会讲出这样的内容的,心里难免更为郁闷。
他倒是没想着李治如何,却有些担心房玄龄的反应,不时地偷眼打量房玄龄的神情。要知道房玄龄原本就不喜他来听讲,而他这次费尽心思地借着李治的势进来,倒是让王圭换了论讲的内容,他自己都深觉不好意思,将心比心地想过去,自觉如果他是房玄龄,他也不愿让这么个皇子过来搅局……
虽然房玄龄的神情始终平静,可是李琮却还是一点点地萎靡了下去,而他这副精神不佳的状态,倒是让房玄龄毫不掩饰地皱起了眉头。而李琮在发现了房玄龄皱眉的动作后,更是没了精神,郁闷得都恨不得蹲到墙角画圈去了……于是这外公和外孙子两人竟是沟通不良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李琮越没精神,房玄龄越皱眉,房玄龄越皱眉,李琮就越没精神……
王圭一直都在注意着李琮,也对李琮这种不经心的态度很是不满,只是论讲过程中倒是不好专门点说于他,但是到了最后即将完结之时,他突然点了李琮,问道:“尔为何而读书?”
底下的学生都对于王圭会突然提问而感到有些奇怪,但是一看到被他点名的李琮只有八、九岁大小,也就都没有多想,只当王圭是起了好为人师的兴趣,要帮着李琮竖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
李治和房玄龄倒是齐齐把目光放到了李琮身上,很是让李琮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紧迫的压力感。他站起来的时候有些犹豫,又有那两位跟长着针似的目光正刺在身上,他难免有些拘谨不自在,抬头间又正对上王圭严肃的目光,竟是未及细想,便将时刻谨记于心的答案脱口而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琮这四句话一出口,讲堂之内一片静寂。
撇开那些并不熟悉李琮身份来历的人不说,只李治、房玄龄、王圭三人便怎么都没想到李琮会随口便答出这样的答案。虽然他们都对李琮的聪慧心里有数,可是这样的四句话,却也绝对不是李琮能够想得到、说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