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国的臣服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北地其他的各支胡族,大惧之下在之后也就纷纷派人入长安,向大唐纳贡朝拜,以示臣服之意。这其中,除了高车与柔然等本来与代国不和的部族之外,还有不少乃是原本臣服于代国的胡族。如今代国既然已经是不存在了,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就要另寻出路。
草原之上的生存是非常残酷的,实力弱小的部族只能够依靠于强大的势力而存在。所以,除了一些不甘心向大唐臣服的部族之外,基本上来说那些部族都选择了臣服于大唐。
而不臣服于大唐的,显然也不敢站出来与大唐为敌。毕竟,代国这个前车之鉴可就在眼前。他们这些比代国还不如的部族,真要是与大唐为敌的话,绝对是只有死路一条的。
因此,这一小部分的人就只有不断的北迁或者是西迁了。当然,大唐现在还没有精力管他们这么多,但等到日后的话,那就说不定了。
代国臣服之后,阴山以北一带便就此平静了下来。而在雁门、代郡以北的敕勒等部族,此时也都纷纷来降,就着这个趋势,李信便干脆将之前设立在旧长城一带的防线,再次向外扩张了不少。
但这些部族与什翼犍的处理不一样,李信并没有将这些地方给直接划分成郡县,而是暂时保留着原本的样子。因为到现在为止,他自己对于代州之事都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所以,准备先看看效果再说。
如此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阴山以北、燕山以西的草原大漠,基本上都平定下来了。至少,大规模的战争不会再发生,大唐的很多兵力也不会被牵制在这一带。
原本是被四面包围的大唐,就此算是打开了一个局面,将一面的包围给彻底解开了。剩下的,便是要专心对付眼前大敌燕国了。
二月底,李信正式下令,将一部分的郡县设置给调整了一下。
大的策略是,将一些人口渐多的地方分流出去,新设置一些县城。比如过去有一些地方曾经设置过县城,只是因为后来战乱的原因,导致这些地方都废弃了。
如今时机合适的话,便要逐步恢复过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地都开始多出了一些县城来,这就必须要调整郡县的规划才行了。尤其是过往之时的设置中,有一些郡的管辖范围明显太大,而有一些又太小了。
本着平衡均分的原则,这一次的调整,李信将一部分的郡给缩小,而有一些则是变得大了起来。从整体上来说的话,兼顾了地方上的发展形势,给日后的发展算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工部与户部的人则在朔方等地进行过考察之后,也终于是选定了地点,开始建设新一批的榷场了。榷场这东西不是城池,只是城池之中的一处设施而已,要做的只是调派专人管理护卫罢了。
因此,一旦准备妥当之后,一切进行起来便是非常的顺利了。到了三月中旬,各地的榷场已经是开始正式运转起来,各边境地区也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同时,工部派出的工匠们,也在草原之上召集胡族部众,正式开始建设代州各城。不过,按照先大后小的次序,这一件事情在草原之上可谓是大动作,绝非一年之功可以完成的。
尤其是还得防范着那些不甘心的胡族贵族,他们可能会趁机前来袭击大唐军民,所以,俞松还得打起精力来全力防范。连带着南部的朔方,也都未曾放松过。
再加上李信鼓励繁衍人口,所以,基本上来说的话,天定三年一开始,整个大唐便开始变得热火朝天起来。无论任何人看起来,如今的李信似乎都一心扑在了内政之上,对外面的事情已经是不太关心了一般。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信却是给周通、李二黑他们这些在外领兵的大将们下发了一道密旨。其中只提了一点要求,那就是让这些将领们都各自上折,提出各自的平燕方略来。
虽然说自己还没有立刻出兵与燕国开战的想法,但应该有的准备还是要做的。
原本的习惯,李信每一次作战之前,都会召集众将大臣们商议战事计划。越是大规模越是重要的战争便越是如此,连带着王猛他们这些文臣也都会加入进来。
但这一次,他改习惯了。他准备先看一看底下这些将领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然后的话,再从中汇集众智,说不定可以拿出一套完善的计划来。
当然,这一套计划在正式执行之前,肯定是要再与众人讨论一遍的。
草原之上的生存是非常残酷的,实力弱小的部族只能够依靠于强大的势力而存在。所以,除了一些不甘心向大唐臣服的部族之外,基本上来说那些部族都选择了臣服于大唐。
而不臣服于大唐的,显然也不敢站出来与大唐为敌。毕竟,代国这个前车之鉴可就在眼前。他们这些比代国还不如的部族,真要是与大唐为敌的话,绝对是只有死路一条的。
因此,这一小部分的人就只有不断的北迁或者是西迁了。当然,大唐现在还没有精力管他们这么多,但等到日后的话,那就说不定了。
代国臣服之后,阴山以北一带便就此平静了下来。而在雁门、代郡以北的敕勒等部族,此时也都纷纷来降,就着这个趋势,李信便干脆将之前设立在旧长城一带的防线,再次向外扩张了不少。
但这些部族与什翼犍的处理不一样,李信并没有将这些地方给直接划分成郡县,而是暂时保留着原本的样子。因为到现在为止,他自己对于代州之事都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所以,准备先看看效果再说。
如此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阴山以北、燕山以西的草原大漠,基本上都平定下来了。至少,大规模的战争不会再发生,大唐的很多兵力也不会被牵制在这一带。
原本是被四面包围的大唐,就此算是打开了一个局面,将一面的包围给彻底解开了。剩下的,便是要专心对付眼前大敌燕国了。
二月底,李信正式下令,将一部分的郡县设置给调整了一下。
大的策略是,将一些人口渐多的地方分流出去,新设置一些县城。比如过去有一些地方曾经设置过县城,只是因为后来战乱的原因,导致这些地方都废弃了。
如今时机合适的话,便要逐步恢复过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地都开始多出了一些县城来,这就必须要调整郡县的规划才行了。尤其是过往之时的设置中,有一些郡的管辖范围明显太大,而有一些又太小了。
本着平衡均分的原则,这一次的调整,李信将一部分的郡给缩小,而有一些则是变得大了起来。从整体上来说的话,兼顾了地方上的发展形势,给日后的发展算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工部与户部的人则在朔方等地进行过考察之后,也终于是选定了地点,开始建设新一批的榷场了。榷场这东西不是城池,只是城池之中的一处设施而已,要做的只是调派专人管理护卫罢了。
因此,一旦准备妥当之后,一切进行起来便是非常的顺利了。到了三月中旬,各地的榷场已经是开始正式运转起来,各边境地区也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同时,工部派出的工匠们,也在草原之上召集胡族部众,正式开始建设代州各城。不过,按照先大后小的次序,这一件事情在草原之上可谓是大动作,绝非一年之功可以完成的。
尤其是还得防范着那些不甘心的胡族贵族,他们可能会趁机前来袭击大唐军民,所以,俞松还得打起精力来全力防范。连带着南部的朔方,也都未曾放松过。
再加上李信鼓励繁衍人口,所以,基本上来说的话,天定三年一开始,整个大唐便开始变得热火朝天起来。无论任何人看起来,如今的李信似乎都一心扑在了内政之上,对外面的事情已经是不太关心了一般。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信却是给周通、李二黑他们这些在外领兵的大将们下发了一道密旨。其中只提了一点要求,那就是让这些将领们都各自上折,提出各自的平燕方略来。
虽然说自己还没有立刻出兵与燕国开战的想法,但应该有的准备还是要做的。
原本的习惯,李信每一次作战之前,都会召集众将大臣们商议战事计划。越是大规模越是重要的战争便越是如此,连带着王猛他们这些文臣也都会加入进来。
但这一次,他改习惯了。他准备先看一看底下这些将领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然后的话,再从中汇集众智,说不定可以拿出一套完善的计划来。
当然,这一套计划在正式执行之前,肯定是要再与众人讨论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