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楧神游构思自己国家建设蓝图的时候,早已犯困的孙云琦已经倒在他的怀里呼呼地睡了起来。朱楧斜眼看了看自己的这个酣睡的娇妻,不忍心打搅她,轻轻地给她盖了盖被子,然后搂着她的娇躯进入了梦想。
第二天,朱楧就宣布了王后有喜的消息,并且下令从今往后王后的待遇标准要提高一个档次,宫内的所有人都要合力为王后保胎,不得有误。
消息传出去后,反应机敏的群臣立即向朱楧上了贺表,恭贺王上有后,并祝我肃国的江山千秋万代。其他的三个后妃也纷纷向朱楧和孙云琦道喜,每个人都去看望了孙云琦,带了不少补身子的礼物,宫内上下是一片和谐,一片欢喜。
在两天之后的早朝中,朱楧就宣布了要成立军官学校的战略构想,自古都是兴利易,除弊难,做一件好事其实很容易,因为好事肯定是对人有好处,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然而革除一件弊政却是很难的,因为那会触动一大堆既得利益者的灵魂深处,遭到他们的抵制。办理军校是绝对的好事,既可以让那些世家军官子弟得到免费学习的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军官,实在是件双赢的好事,因此得以大力推行,没有遇到丝毫阻碍。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世袭军官子弟要年满十八岁才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位,这个和朱楧规定肃国子弟上学的时间正好吻合,朱楧规定十五岁上学,军校的学期正好是三年,三年之后,积累够学分,考试合格,拿到毕业证方可承袭父亲的职位,否则只能做一个一般的军户。
对军官的要求,要比对普通的士兵更加严格,因为军官是一支军队的灵魂,这也是后世的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因此在军事学校里接受训练的军官,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严格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士兵。
朱楧也打算在肃国的军校里彻底贯彻这一个理念。按照大明朝的法令,指挥使及其以下的军官才允许世袭,指挥使以上的军官只能升任,不得世袭。军事学院开办之后,那么上到指挥使家的子弟,下到百户家的子弟都会在一所学校里学习,虽说大家都是同学,但是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阶级属性,一名百户家的子弟见到自己卫的指挥使家的子弟肯定是点头哈腰当小弟,因为自己之后得在人家的手下干活,不学乖一点怎么行?
这样以来,那些指挥使家的子弟难免会骄横一些,对于学校的各种禁令不放在眼里,甚至连教官和校长都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就是来这里镀镀金,三年之后,就会荣升为掌管一个卫所的指挥使。
而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拉帮结派的现象,一个卫的军官子弟都围在自己将来的指挥使旁边,与其他人明争暗斗,对军队的整体团结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有鉴于此,朱楧规定,军官子弟上军校时,采取科举考试的糊名制,每个人不许透露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只有一个代号。有关学生的一切信息都要由校方封存起来,未经允许,不得公开,否则严厉处置。
学生上军校的三年时光为全封闭式训练,只在端午、中秋、过年之时允许家人前来探望,而且跟监狱探监一样,一个一个地进行探望,防止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此外,学生在校内要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如果私自像他人泄露,立即开除,不得承袭父亲的职位。
虽然这么做没有办法完全杜绝学员们以身份拉帮结派的现象,因为一个卫所的军官子弟很多人都是从小玩到大,到了军校里面让他们装作不认识也不是很现实的事,不过朱楧的目的是要借此告诉所有的军官子弟,进了军校一律平等,没有什么指挥使家的公子,千户家的少爷,全部都是只有代号的学生,军校里面一切都是扯淡,只有自身的成绩才是硬通货!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他还规定每年毕业之时,军校里会有百分之五的学院被评为优秀学员。凡是优秀学员,将来在竞争职位的时候,在与他人功劳相当的情况下,会被优先考虑,任何人不得打破这个规矩,否则严惩不贷!
相信在严厉的法令和巨额的诱惑面前,所有的军校学员都会拼命学习,上求一个好的前程,下则希望保住自己的铁饭碗。
封建社会有千般不好,万般不好,但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国家的办事效率,毕竟这个国家就掌握在君王一个人的手里,他想干什么都是一句话,谁不积极执行轻则丢饭碗,重则吃牢饭。
设立军官学校的战略构想已经提出,就得以迅速执行,校址很快就被选好,各级军官也都纷纷表示拥护王上的法令,积极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军校。
一所军官学校,光有完善的设备和严格的训练还不够,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信仰,否则除非你的装备可以碾压对方,要不然就会将来的对抗中被对方打败。
朱楧虽然来自后世,也想搞出蒸汽机、机关枪这类逆天的武器来无脑碾压对手,但奈何他是个文科生,对理科不甚精通,这个构想只能就此作罢。既然无法在军事装备上碾压对手,那就必须重视精神的力量,经过了两次大战的他深深地体会到,有时候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差一口气,双方拼到最后都已经弹尽粮绝,就看谁的意志力更加坚定了。因此精神的力量就十分重要。
这就有必要为自己的军官学校设立校训和校规,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是将来的肃国军官们终身信奉的信条,校规则是帮助学生记住校训的具体规定,这两者都很重要,必须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制定,短时间内是无法更改的,朝令夕改,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朱楧还是决定照搬照抄别人的信条,他虽然是文科生,但是主要是地理学的好,若论咬文嚼字,还是比不过博大精深的古中国文化的。
明朝之前,汉族最大的民族危机就是北宋的靖康之变以及蒙古灭宋了,相比较与蒙古灭宋,靖康之变更加让人惋惜痛恨,因为一个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几百年的人物——岳飞。
而岳飞背上刺的那四个字——尽忠报国也成了几百年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以身许国的信条,成了中国武将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二天,朱楧就宣布了王后有喜的消息,并且下令从今往后王后的待遇标准要提高一个档次,宫内的所有人都要合力为王后保胎,不得有误。
消息传出去后,反应机敏的群臣立即向朱楧上了贺表,恭贺王上有后,并祝我肃国的江山千秋万代。其他的三个后妃也纷纷向朱楧和孙云琦道喜,每个人都去看望了孙云琦,带了不少补身子的礼物,宫内上下是一片和谐,一片欢喜。
在两天之后的早朝中,朱楧就宣布了要成立军官学校的战略构想,自古都是兴利易,除弊难,做一件好事其实很容易,因为好事肯定是对人有好处,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然而革除一件弊政却是很难的,因为那会触动一大堆既得利益者的灵魂深处,遭到他们的抵制。办理军校是绝对的好事,既可以让那些世家军官子弟得到免费学习的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军官,实在是件双赢的好事,因此得以大力推行,没有遇到丝毫阻碍。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世袭军官子弟要年满十八岁才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位,这个和朱楧规定肃国子弟上学的时间正好吻合,朱楧规定十五岁上学,军校的学期正好是三年,三年之后,积累够学分,考试合格,拿到毕业证方可承袭父亲的职位,否则只能做一个一般的军户。
对军官的要求,要比对普通的士兵更加严格,因为军官是一支军队的灵魂,这也是后世的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因此在军事学校里接受训练的军官,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严格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士兵。
朱楧也打算在肃国的军校里彻底贯彻这一个理念。按照大明朝的法令,指挥使及其以下的军官才允许世袭,指挥使以上的军官只能升任,不得世袭。军事学院开办之后,那么上到指挥使家的子弟,下到百户家的子弟都会在一所学校里学习,虽说大家都是同学,但是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阶级属性,一名百户家的子弟见到自己卫的指挥使家的子弟肯定是点头哈腰当小弟,因为自己之后得在人家的手下干活,不学乖一点怎么行?
这样以来,那些指挥使家的子弟难免会骄横一些,对于学校的各种禁令不放在眼里,甚至连教官和校长都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就是来这里镀镀金,三年之后,就会荣升为掌管一个卫所的指挥使。
而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拉帮结派的现象,一个卫的军官子弟都围在自己将来的指挥使旁边,与其他人明争暗斗,对军队的整体团结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有鉴于此,朱楧规定,军官子弟上军校时,采取科举考试的糊名制,每个人不许透露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只有一个代号。有关学生的一切信息都要由校方封存起来,未经允许,不得公开,否则严厉处置。
学生上军校的三年时光为全封闭式训练,只在端午、中秋、过年之时允许家人前来探望,而且跟监狱探监一样,一个一个地进行探望,防止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此外,学生在校内要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如果私自像他人泄露,立即开除,不得承袭父亲的职位。
虽然这么做没有办法完全杜绝学员们以身份拉帮结派的现象,因为一个卫所的军官子弟很多人都是从小玩到大,到了军校里面让他们装作不认识也不是很现实的事,不过朱楧的目的是要借此告诉所有的军官子弟,进了军校一律平等,没有什么指挥使家的公子,千户家的少爷,全部都是只有代号的学生,军校里面一切都是扯淡,只有自身的成绩才是硬通货!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他还规定每年毕业之时,军校里会有百分之五的学院被评为优秀学员。凡是优秀学员,将来在竞争职位的时候,在与他人功劳相当的情况下,会被优先考虑,任何人不得打破这个规矩,否则严惩不贷!
相信在严厉的法令和巨额的诱惑面前,所有的军校学员都会拼命学习,上求一个好的前程,下则希望保住自己的铁饭碗。
封建社会有千般不好,万般不好,但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国家的办事效率,毕竟这个国家就掌握在君王一个人的手里,他想干什么都是一句话,谁不积极执行轻则丢饭碗,重则吃牢饭。
设立军官学校的战略构想已经提出,就得以迅速执行,校址很快就被选好,各级军官也都纷纷表示拥护王上的法令,积极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军校。
一所军官学校,光有完善的设备和严格的训练还不够,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信仰,否则除非你的装备可以碾压对方,要不然就会将来的对抗中被对方打败。
朱楧虽然来自后世,也想搞出蒸汽机、机关枪这类逆天的武器来无脑碾压对手,但奈何他是个文科生,对理科不甚精通,这个构想只能就此作罢。既然无法在军事装备上碾压对手,那就必须重视精神的力量,经过了两次大战的他深深地体会到,有时候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差一口气,双方拼到最后都已经弹尽粮绝,就看谁的意志力更加坚定了。因此精神的力量就十分重要。
这就有必要为自己的军官学校设立校训和校规,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是将来的肃国军官们终身信奉的信条,校规则是帮助学生记住校训的具体规定,这两者都很重要,必须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制定,短时间内是无法更改的,朝令夕改,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朱楧还是决定照搬照抄别人的信条,他虽然是文科生,但是主要是地理学的好,若论咬文嚼字,还是比不过博大精深的古中国文化的。
明朝之前,汉族最大的民族危机就是北宋的靖康之变以及蒙古灭宋了,相比较与蒙古灭宋,靖康之变更加让人惋惜痛恨,因为一个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几百年的人物——岳飞。
而岳飞背上刺的那四个字——尽忠报国也成了几百年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以身许国的信条,成了中国武将的最高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