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有点为难,他并不是担心本国的优良稻种外泄——推行一个新物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北方国家从春秋初年就知道楚国人在种植稻米,可稻米的种植要推行到北方,似乎是一千年之后的事。所以,即使那三个国家在播种前拿上了稻种,也不见得会把它们播种到土地里。
“我们的稻种推行才一年,我晋国的农夫还在熟悉种植技巧,优良稻种连我们本国都不够,再说,鄢陵大战,各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楚国的稻种,他们当初都不在意,我们何必把别人不在意的东西敬献给对方呢?”
悼公回答:“我也知道你说的那些事,但寡人这里两年缓过了力气,总得给其他国家一个理由吧——一个要求他们协同作战的理由。”
荀罂插话:“不错,寡君送给三位国君新稻,让他们播种到地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这是对三国百姓的爱护。而无论新稻种有多少,我国的使者手持稻种前去问候,并要求他们出兵,都是个很好的理由啊。”
赵武还想坚持,一名寺人(宦官)悄悄走进殿中,在韩起耳边低估了几句,韩起脸色立刻变白了。
韩起现在负责国家武库,悼公见到寺人的小动作,先问韩起:“我们的军械准备妥当了吗?”
韩起起身,行礼回答:“我国的军械一向充足,自武子掌管武宫的时候,有想法把国家武库里的军械全部换成铁制品。臣掌管武库后,正在逐步实行新武器换装,这两年君上开放专利,民间的铁器作坊多了起来,使得铁器产量充足,我正在大力准备,计划年内将武库所有的武器都换成铁制的。
如果君上愿意再等农夫一季,那么也请给我一季的时间,一季之后,我将把武库内储存的武器更换完毕……”
悼公笑了:“武子的想法总是有点不切实际,我听说他第一次上阵,给自家配备的武器是矛,后来发现不实用,又换成了楚国的戟,长久以来,他还一直怂恿寡人把全国的军队都换装成戟,但我听说他最近的主意又变了,觉得戟上的一个横枝过于软弱,叫嚣着要把那横枝换成月牙状,或者干脆换成斧头形状。
阿起不是受了武子的影响吧?我晋国使用戈已有数百年了,武士们从小练就的武艺就是以戈为基础,一旦变化了武器,我怕万一武士不适用这种新武器,那么我们晋国武士的战斗力就要打折扣了。”
韩起脸色发白,语声颤抖,他竭力平静的回答:“我看过武子新造的戟,也就是戈头上多加一个剑刃,由此衍生出刺、挑、横砍等多项功能,但戈的功能也在,而且戟尾增加了枕器(平衡器),使整个戟身操纵起来更顺手。咱们国中知名的武将已经试验过了,都认为这种新武器好。
另外,在上一场战争中,武子的军队由于大量配装了弩,使得必要时刻,辎重兵、辅助兵也能当正卒使用,我认为这种方法不错——射击弩箭的技巧,无需经过三五年的训练,如果军中人人都装配了弩,我们可以把正卒的数量尽量削减,同时,还能保证上战场的人,无论正卒、羡余,都能在必要时参与战斗。”
韩起不知道,他给军队大量装备弩的建议,使战争从此走向了平民战争。一个平民,只需要花三个小时的训练,就能用弩弓射杀训练了十几年、以杀戮为职业、全副武装的高级武士。这使得战争间隔时间大大降低,平民越来越多的参与战争,最后,专业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再也没人花费数十年时间练习杀戮技巧了。
但目前来说,韩起的建议诱惑非常大,简直无人可以抵挡,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来说,这建议的诱惑性足以让他们舍弃一切,哪怕为此推迟出兵也在所不惜。
“好,我给你时间,你什么时候筹足了足够的弓弩,我们什么时候发出征召令”,荀罂大声响应。
此时,刚进来的那名寺人与韩起交谈完后,并没有告辞,他还守在韩起身边,等待待韩起的答复。韩起一句接一句回答君臣提问,没顾上这名寺人,赵武悄悄冲那名寺人招了招手,低声询问情况,等寺人重复一遍他跟韩起所说的话,赵武的脸也白了。
韩起平静的回答:“我们还存在一个障碍,主要是弩箭箭杆。我的军队在郑国城下只射击了一天,这一天,我们射出去一百万枝箭,还有三成弩弓损坏,虽然,武子设计了弩弓标准化部件,可以让损坏的弩弓修复,但弩箭射出去后,找不回来了。
我韩氏当初不过装备了一万把弩弓,就造成这样的状况,如果国中装备十万把弩弓,我不敢想象我们一次大战需要筹备多少枝箭。”
赵武声音颤抖的插话,他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多少枝箭,也值了……养活一个人到成年,耗费的粮食足够购买十次战争所需的箭杆了。而一棵树,只要细心栽培,十年之内,它给我们奉献的箭杆不止一百根。十年,养不大一个持剑战斗的武士,却足够制作出海量箭杆,用来淹没上百名武士。”
赵武的话说的有点凌乱,这不是他以往的风格,以往赵武虽然话少,但总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这次他显得心不在焉。
不过,春秋人都是言简意赅,赵武的话还是有人听懂了。荀偃插话补充:“武子说的是,无论用多少箭杆,换一个能持剑战斗的武士,那都值了。如果我们大量配备弩弓,让平民手持弩弓,用连绵不断的箭雨压制冲锋的武士,无论他们射出多少枝箭,只要能换取敌国武士的生命,减少我国武士的伤亡,都是值得的。”
悼公看韩起与赵武坐卧不安,停下了军事讨论,问:“寺人刚才给你们说了什么?”
“我们的稻种推行才一年,我晋国的农夫还在熟悉种植技巧,优良稻种连我们本国都不够,再说,鄢陵大战,各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楚国的稻种,他们当初都不在意,我们何必把别人不在意的东西敬献给对方呢?”
悼公回答:“我也知道你说的那些事,但寡人这里两年缓过了力气,总得给其他国家一个理由吧——一个要求他们协同作战的理由。”
荀罂插话:“不错,寡君送给三位国君新稻,让他们播种到地里,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这是对三国百姓的爱护。而无论新稻种有多少,我国的使者手持稻种前去问候,并要求他们出兵,都是个很好的理由啊。”
赵武还想坚持,一名寺人(宦官)悄悄走进殿中,在韩起耳边低估了几句,韩起脸色立刻变白了。
韩起现在负责国家武库,悼公见到寺人的小动作,先问韩起:“我们的军械准备妥当了吗?”
韩起起身,行礼回答:“我国的军械一向充足,自武子掌管武宫的时候,有想法把国家武库里的军械全部换成铁制品。臣掌管武库后,正在逐步实行新武器换装,这两年君上开放专利,民间的铁器作坊多了起来,使得铁器产量充足,我正在大力准备,计划年内将武库所有的武器都换成铁制的。
如果君上愿意再等农夫一季,那么也请给我一季的时间,一季之后,我将把武库内储存的武器更换完毕……”
悼公笑了:“武子的想法总是有点不切实际,我听说他第一次上阵,给自家配备的武器是矛,后来发现不实用,又换成了楚国的戟,长久以来,他还一直怂恿寡人把全国的军队都换装成戟,但我听说他最近的主意又变了,觉得戟上的一个横枝过于软弱,叫嚣着要把那横枝换成月牙状,或者干脆换成斧头形状。
阿起不是受了武子的影响吧?我晋国使用戈已有数百年了,武士们从小练就的武艺就是以戈为基础,一旦变化了武器,我怕万一武士不适用这种新武器,那么我们晋国武士的战斗力就要打折扣了。”
韩起脸色发白,语声颤抖,他竭力平静的回答:“我看过武子新造的戟,也就是戈头上多加一个剑刃,由此衍生出刺、挑、横砍等多项功能,但戈的功能也在,而且戟尾增加了枕器(平衡器),使整个戟身操纵起来更顺手。咱们国中知名的武将已经试验过了,都认为这种新武器好。
另外,在上一场战争中,武子的军队由于大量配装了弩,使得必要时刻,辎重兵、辅助兵也能当正卒使用,我认为这种方法不错——射击弩箭的技巧,无需经过三五年的训练,如果军中人人都装配了弩,我们可以把正卒的数量尽量削减,同时,还能保证上战场的人,无论正卒、羡余,都能在必要时参与战斗。”
韩起不知道,他给军队大量装备弩的建议,使战争从此走向了平民战争。一个平民,只需要花三个小时的训练,就能用弩弓射杀训练了十几年、以杀戮为职业、全副武装的高级武士。这使得战争间隔时间大大降低,平民越来越多的参与战争,最后,专业武士阶层逐渐衰落,再也没人花费数十年时间练习杀戮技巧了。
但目前来说,韩起的建议诱惑非常大,简直无人可以抵挡,对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来说,这建议的诱惑性足以让他们舍弃一切,哪怕为此推迟出兵也在所不惜。
“好,我给你时间,你什么时候筹足了足够的弓弩,我们什么时候发出征召令”,荀罂大声响应。
此时,刚进来的那名寺人与韩起交谈完后,并没有告辞,他还守在韩起身边,等待待韩起的答复。韩起一句接一句回答君臣提问,没顾上这名寺人,赵武悄悄冲那名寺人招了招手,低声询问情况,等寺人重复一遍他跟韩起所说的话,赵武的脸也白了。
韩起平静的回答:“我们还存在一个障碍,主要是弩箭箭杆。我的军队在郑国城下只射击了一天,这一天,我们射出去一百万枝箭,还有三成弩弓损坏,虽然,武子设计了弩弓标准化部件,可以让损坏的弩弓修复,但弩箭射出去后,找不回来了。
我韩氏当初不过装备了一万把弩弓,就造成这样的状况,如果国中装备十万把弩弓,我不敢想象我们一次大战需要筹备多少枝箭。”
赵武声音颤抖的插话,他也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语调:“多少枝箭,也值了……养活一个人到成年,耗费的粮食足够购买十次战争所需的箭杆了。而一棵树,只要细心栽培,十年之内,它给我们奉献的箭杆不止一百根。十年,养不大一个持剑战斗的武士,却足够制作出海量箭杆,用来淹没上百名武士。”
赵武的话说的有点凌乱,这不是他以往的风格,以往赵武虽然话少,但总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这次他显得心不在焉。
不过,春秋人都是言简意赅,赵武的话还是有人听懂了。荀偃插话补充:“武子说的是,无论用多少箭杆,换一个能持剑战斗的武士,那都值了。如果我们大量配备弩弓,让平民手持弩弓,用连绵不断的箭雨压制冲锋的武士,无论他们射出多少枝箭,只要能换取敌国武士的生命,减少我国武士的伤亡,都是值得的。”
悼公看韩起与赵武坐卧不安,停下了军事讨论,问:“寺人刚才给你们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