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一场游“戏”一场梦
当日下午,联军依旧在不慌不忙地准备着攻城器械。从联军准备的速度看,今天是不可能展开攻城行动了……当然,他们也许永远没机会继续攻击郑国国都了——经过长久的迟疑,郑国国君终于派来了使者,表示:他们愿意投降。
已经大开杀戒,并打算继续大杀四方的荀偃暴怒,他咆哮着说:“不能容忍。郑国人早干啥去了?我们推进到郑国国都之下,郑人不投降,我们围攻郑国国都一年多,郑人不投降,现在,我的士卒已经流了血,我们已经攻克了郑国外郭,他们要求投降了——郑人向来摇摆不定,今日投我们,明日投降楚人。这种投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应当按计划继续围困郑国,等候楚国援军的到来并与之决战——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然,郑国还是不会真正顺服的。”
悼公把目光转向元帅荀罂,慢性子的荀罂慢悠悠回答:“可以答应郑国,而后退兵。”
众卿大哗。
荀罂慢悠悠解释:“这样一来,楚国人必然要前来讨伐投降的郑国。我们坚持了三年,其实楚国人也在硬挺,这次我们先撤,就掌握了主动权。而楚国人为了惩罚郑国,却不得不继续作战。
楚军连续出兵,必然疲惫。我们可以继续执行‘四军疲楚’计划,将我晋国四军分成三批,轮番率领诸侯的精锐部队应对楚军,如此,我方就不至于过于疲惫,而楚国人势必难以支撑。
这样做,应该比当即寻找楚军决战要更好。因为一旦决战,双方必然杀得白骨累累,即使我们胜利也是惨胜——我们晋国本来占着优势,占优势的人有权选择战斗方式,那么,我们干嘛不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战斗?”
稍停,荀罂转向悼公,幽幽地说:“我们争霸的路还长着呐,不能以这样惨烈的方式与楚国争胜。对于我们来说,更大的战争还在后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斗智而不斗力’,这先王的训令啊。”
悼公回头看一看各国君主,发现各国君主虽然不表态,但脸上都露出期盼的神情,悼公再望一望荀罂,叹息:“我现在才知道,当初发动总攻击令的时候,小武脸上有惶恐的神情。
当初攻击在即,我本以为:以残缺的新军作为全军预备队,武子担心新军不能阻挡楚国所率南方联军的攻击,所以他才感觉惶恐不安,今日我才明白,小武当初的慌乱是为什么?”
孙林父仗着自己人头熟,用事后诸葛亮的神情插嘴:“小武的表情——嗯,当时我也注意到了,我还在想:不至于吧,武子当初凭借数百单骑,都能冲击到楚王车驾前,怎么他现在手下有几千人,反而胆怯了?这疑问我埋在心里不说出来,是因为担心——联军攻击在即,把这事说出来不吉利。如今……我算是知道了,武子是预料到联军攻城伤亡过大,战事迁延不下,楚军动态不明……所以他才感到惶恐……小武智慧啊。”
荀偃吃了一惊,忙问:“当时你也注意到了小武的神情……我怎么没注意?处处留心皆学问啊,孙卿,我不如你!”
孙林父得意地一点头,但荀罂慢悠悠打破了他的骄傲:“如果预料到了如今的局面,小武不会惶恐,他只会感到欣然——没错,我们确实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我们付出的代价还可以承受,而郑国却已经屈服了,楚国不得不继续耗下去。我们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就让我们快点结束这一切吧。”
孙林父噎了一下,尴尬地笑着问:“若武子不是为了今日结局而惶恐,他,他是为了什么?”
荀罂漠不关心地随口说:“这儿跟眼下的事无关。”
悼公勉强点点头,他无力的摆摆手,说:“那就见见郑国使者吧——士师(大法官士弱),准备制作盟书。”
荀罂、荀偃听了国君这个命令,一起微微摇头,他们马上把目光齐齐转向范匄,希望范匄能毛遂自荐,接过制作盟书这活儿。范匄感受到元帅、副元帅催促的目光,但他立刻把头低下,一声不吭。
士弱是个公子哥,从小接受的贵族教育,让他处理起事情来,不善于讲究方式方法,很有点蛮横霸道。与士弱相比,士匄(范匄)虽然也做事冲动,但他终究是“晋国第二才子”,由他制作这份重要的盟书,也许更合适。
然而,士弱是士师(大法官),制作盟书这个活本来就是大法官的本职工作。悼公下达的命令是合适的,作为士师家族的一员,士匄不愿抢去本家堂兄的风头,所以他回避了。
见到士匄回避,荀罂叹了口气,把手放到侄子荀偃的膝盖上,制止了荀偃的冲动——荀偃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刚才他反对接受郑国的投降,但既然国君已经做了最终决定,作为副元帅,荀偃就希望把这事做可能完善。荀偃不认为士弱合适做这事,现在士匄不出头,荀偃本打算跳出来直接点名……
当日下午,联军依旧在不慌不忙地准备着攻城器械。从联军准备的速度看,今天是不可能展开攻城行动了……当然,他们也许永远没机会继续攻击郑国国都了——经过长久的迟疑,郑国国君终于派来了使者,表示:他们愿意投降。
已经大开杀戒,并打算继续大杀四方的荀偃暴怒,他咆哮着说:“不能容忍。郑国人早干啥去了?我们推进到郑国国都之下,郑人不投降,我们围攻郑国国都一年多,郑人不投降,现在,我的士卒已经流了血,我们已经攻克了郑国外郭,他们要求投降了——郑人向来摇摆不定,今日投我们,明日投降楚人。这种投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应当按计划继续围困郑国,等候楚国援军的到来并与之决战——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然,郑国还是不会真正顺服的。”
悼公把目光转向元帅荀罂,慢性子的荀罂慢悠悠回答:“可以答应郑国,而后退兵。”
众卿大哗。
荀罂慢悠悠解释:“这样一来,楚国人必然要前来讨伐投降的郑国。我们坚持了三年,其实楚国人也在硬挺,这次我们先撤,就掌握了主动权。而楚国人为了惩罚郑国,却不得不继续作战。
楚军连续出兵,必然疲惫。我们可以继续执行‘四军疲楚’计划,将我晋国四军分成三批,轮番率领诸侯的精锐部队应对楚军,如此,我方就不至于过于疲惫,而楚国人势必难以支撑。
这样做,应该比当即寻找楚军决战要更好。因为一旦决战,双方必然杀得白骨累累,即使我们胜利也是惨胜——我们晋国本来占着优势,占优势的人有权选择战斗方式,那么,我们干嘛不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战斗?”
稍停,荀罂转向悼公,幽幽地说:“我们争霸的路还长着呐,不能以这样惨烈的方式与楚国争胜。对于我们来说,更大的战争还在后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斗智而不斗力’,这先王的训令啊。”
悼公回头看一看各国君主,发现各国君主虽然不表态,但脸上都露出期盼的神情,悼公再望一望荀罂,叹息:“我现在才知道,当初发动总攻击令的时候,小武脸上有惶恐的神情。
当初攻击在即,我本以为:以残缺的新军作为全军预备队,武子担心新军不能阻挡楚国所率南方联军的攻击,所以他才感觉惶恐不安,今日我才明白,小武当初的慌乱是为什么?”
孙林父仗着自己人头熟,用事后诸葛亮的神情插嘴:“小武的表情——嗯,当时我也注意到了,我还在想:不至于吧,武子当初凭借数百单骑,都能冲击到楚王车驾前,怎么他现在手下有几千人,反而胆怯了?这疑问我埋在心里不说出来,是因为担心——联军攻击在即,把这事说出来不吉利。如今……我算是知道了,武子是预料到联军攻城伤亡过大,战事迁延不下,楚军动态不明……所以他才感到惶恐……小武智慧啊。”
荀偃吃了一惊,忙问:“当时你也注意到了小武的神情……我怎么没注意?处处留心皆学问啊,孙卿,我不如你!”
孙林父得意地一点头,但荀罂慢悠悠打破了他的骄傲:“如果预料到了如今的局面,小武不会惶恐,他只会感到欣然——没错,我们确实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我们付出的代价还可以承受,而郑国却已经屈服了,楚国不得不继续耗下去。我们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就让我们快点结束这一切吧。”
孙林父噎了一下,尴尬地笑着问:“若武子不是为了今日结局而惶恐,他,他是为了什么?”
荀罂漠不关心地随口说:“这儿跟眼下的事无关。”
悼公勉强点点头,他无力的摆摆手,说:“那就见见郑国使者吧——士师(大法官士弱),准备制作盟书。”
荀罂、荀偃听了国君这个命令,一起微微摇头,他们马上把目光齐齐转向范匄,希望范匄能毛遂自荐,接过制作盟书这活儿。范匄感受到元帅、副元帅催促的目光,但他立刻把头低下,一声不吭。
士弱是个公子哥,从小接受的贵族教育,让他处理起事情来,不善于讲究方式方法,很有点蛮横霸道。与士弱相比,士匄(范匄)虽然也做事冲动,但他终究是“晋国第二才子”,由他制作这份重要的盟书,也许更合适。
然而,士弱是士师(大法官),制作盟书这个活本来就是大法官的本职工作。悼公下达的命令是合适的,作为士师家族的一员,士匄不愿抢去本家堂兄的风头,所以他回避了。
见到士匄回避,荀罂叹了口气,把手放到侄子荀偃的膝盖上,制止了荀偃的冲动——荀偃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刚才他反对接受郑国的投降,但既然国君已经做了最终决定,作为副元帅,荀偃就希望把这事做可能完善。荀偃不认为士弱合适做这事,现在士匄不出头,荀偃本打算跳出来直接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