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本乡的球种选择上沈圆还是有些纠结的,实在是二缝线这块有些难搞。

    从现阶段来看,至少到2015年左右这段时间伸卡是非常吃香的,而且能极大的减少投手的压力。

    滚地球型的投手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能比三振型的投手吃稍多些的局数。

    可问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三振时代总是会来的,到时候整个联盟专攻二缝线的投手根本就是凤毛麟角,比投指叉的更少。

    自家大爸爸当初进联盟后从执着的投手派转回游击也是这个原因。

    尤其是之后大联盟飞球革命进行后的怪现象→不是三振就是全垒打。

    曾经一堆大投手、媒体和球迷都认为是大联盟用球更弹了关系,但之后由一堆物理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调查后却认定了全垒打激增的原因与恢复系数提高无关,也就是球并没有更弹。

    说到底还是球员自身的原因。

    而所谓的大三振时代更是有据可循。

    从96年记录的29937次三振到97年的破三万,逐年递增。

    01年更是过了32000,17年更猛,直接破了四万大关。

    这被三振次数平均下去就有点吓人了,到了19年单季吞下百次三振的球员更是超过了150名,要知道虽然25人名单稳定到三十队是没错,可每场比赛的先发名单就那么点,整季打席稳定超过的球员才多少?

    是投手越来越会三振还是打者越来越不会打的关系?

    其实在沈圆看来这就是球种的改变,滚地球型投手退出舞台,打者既然不把球往地上打了,那当然是往天上打啊,一堆er无敌的打者弄一堆全垒打很正常。

    没见三振多了,全垒打也多了吗?

    要挥大棒自然得拉长挥棒轨迹,少了判断的时间,多了一堆三振也很正常。

    那么眼下的问题就是让本乡抓住这几年走滚地球型投手的路线还是憧憬更远的未来直接走三振型?

    他和本乡接触的时间太少了,说是天赋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换一个陌生的球种对方要花多久才能有个差不多的完成度却是不清楚的。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先请假让秋山带着两人去照了ri,见韧带没问题才算是真的放心了下来:“你一定要打甲子园和18吗?”

    “对。”这点本乡还是很坚持的,他会按照沈圆的菜单练习,但这两个比赛不仅仅关乎他个人,所以无法放弃。

    这是梦想没错,但也是大家的荣耀。

    “我有队友、家人,还有同学们、老师们甚至是当地人们的支持,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甲子园,18更不用说,这是国家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