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结束了,但是风波却愈演愈烈,对欧阳修的辱骂声更是此起彼伏。宋仁宗对此甚为头疼,改革确实对朝廷有益,欧阳修此举无可厚非,可反对派的部分观点似乎也很有道理。突然改革让落榜的贡生四年的努力全部白费,如今还要再等上四年才能考,人生有几个八年可以荒废。一想到贡生们八年的辛苦时光,仁慈的宋仁宗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再三思量决定将原本间隔四年的贡举考试缩短为两年,本届落榜的考生回家好好改掉太学体,两年后再来考。
欧阳修作为本次贡举考试的主考官,苏轼、苏辙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他的门生。两人照例为欧阳修献上感谢信,随后约了拜访时间,准备登门拜谢。
几日后。
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前往欧阳修家拜访。苏轼看着欧阳府的大门,不禁感慨终于能见到仰慕已久的欧阳修,这一日他盼了太久!他脸颊堆笑,怀中激动的心情,大步迈进了府门。
欧阳修热情接待了三人。几人寒暄一阵,欧阳修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没查到的那个典故,对苏轼道:“子瞻,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引用的关于唐尧和皋陶的典故出自何书?”
苏轼心头一震,放在膝盖上的手指微颤,假装淡定地注视着欧阳修,回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阳修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怎么了?”苏洵问道。
欧阳修笑道:“无事,看来是我老了,以后都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苏轼微微低头,脸上略露惭愧之色,被一旁的苏辙尽收眼底。大家在屋内相谈甚欢,许久,苏洵、苏轼、苏辙才告辞。路上,苏洵在前面走着,苏轼、苏辙紧随其后。走了许久,苏辙低声对苏轼道:“欧阳大人为何突然问你典故?”
苏轼耸耸肩,笑道:“还是被你发现了。”然后凑近苏辙耳边轻语片刻。苏辙大惊,摇摇头道:“你……你也太……”
苏轼坦然地说道:“我太怎么了?我觉得合情合理呀。”
“怪不得他会对此处存疑!”苏辙无奈地说道,“也就只有你能干出这种事了。”
“不过也变相证明了欧阳大人学识渊博,这点小问题都能发现,不愧是我从小仰慕之人!”苏轼感慨道。
苏洵听到了苏轼最后一句的感慨,放慢脚步,对身后的苏轼、苏辙道:“欧阳大人能担任修撰《唐书》的主修,其学识渊博程度远远超出你我想象。你们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苏轼、苏辙点头表示认可。
欧阳修此刻正在书斋翻书,他拿出《三国志》,翻到《孔融传》这篇,从头到尾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这个典故。难道是自己看的不够仔细,于是他逐字逐句地又看了一遍,确实没有。欧阳修费解地捋了捋胡须,想着难道是苏轼记错出处了,等他下次来的时候再一探究竟。
几日后。
苏轼再次拜访欧阳修,刚一坐定,欧阳修开门见山地问道:“上次你说的那个典故出自《孔融传》,我看了好几遍都没找到。”
苏轼没想到欧阳修如此执着,着实一惊,语气淡定地解释道:“《孔融传》里有一段关于孔融的故事,说的是曹操灭袁绍后将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知道后对曹操说昔日武王伐纣,将妲己赐给周公。曹操听后问他武王这事出自何处?看你今天所做之事,我猜想武王也能干出这事。”欧阳修想着这和唐尧、皋陶的典故似乎没什么关系,只听苏轼继续说道,“尧与皋陶之事,我觉得以他俩的做事风格,肯定也能干得出这事,想当然罢了。”
欧阳修听后大惊,想起来《礼记》曾有过一个类似的典故,有司要杀一人,周公让宽恕他,两人不依不饶地各说了三次。有司走后,周公派人追上他,让其务必饶那人一命,结果已经来不及了,有司直接把那人杀了。欧阳修这才恍然大悟,只怕是苏轼考场上忘了《礼记》典故的涉及的人物,便用皋陶和尧代替,恰巧自己不依不饶地问其典故出处,对方这才用孔融的故事搪塞自己,好为他考场上编故事找个台阶下。想到此,欧阳修仰头大笑起来,对苏轼道:“好一个想当然!如此善于读书,并学以致用,他日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苏轼没想到欧阳修不但没有指责自己在考卷中乱用典故,反而夸了自己,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欧阳修作为本次贡举考试的主考官,苏轼、苏辙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他的门生。两人照例为欧阳修献上感谢信,随后约了拜访时间,准备登门拜谢。
几日后。
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前往欧阳修家拜访。苏轼看着欧阳府的大门,不禁感慨终于能见到仰慕已久的欧阳修,这一日他盼了太久!他脸颊堆笑,怀中激动的心情,大步迈进了府门。
欧阳修热情接待了三人。几人寒暄一阵,欧阳修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没查到的那个典故,对苏轼道:“子瞻,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引用的关于唐尧和皋陶的典故出自何书?”
苏轼心头一震,放在膝盖上的手指微颤,假装淡定地注视着欧阳修,回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阳修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怎么了?”苏洵问道。
欧阳修笑道:“无事,看来是我老了,以后都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天下了。”
苏轼微微低头,脸上略露惭愧之色,被一旁的苏辙尽收眼底。大家在屋内相谈甚欢,许久,苏洵、苏轼、苏辙才告辞。路上,苏洵在前面走着,苏轼、苏辙紧随其后。走了许久,苏辙低声对苏轼道:“欧阳大人为何突然问你典故?”
苏轼耸耸肩,笑道:“还是被你发现了。”然后凑近苏辙耳边轻语片刻。苏辙大惊,摇摇头道:“你……你也太……”
苏轼坦然地说道:“我太怎么了?我觉得合情合理呀。”
“怪不得他会对此处存疑!”苏辙无奈地说道,“也就只有你能干出这种事了。”
“不过也变相证明了欧阳大人学识渊博,这点小问题都能发现,不愧是我从小仰慕之人!”苏轼感慨道。
苏洵听到了苏轼最后一句的感慨,放慢脚步,对身后的苏轼、苏辙道:“欧阳大人能担任修撰《唐书》的主修,其学识渊博程度远远超出你我想象。你们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苏轼、苏辙点头表示认可。
欧阳修此刻正在书斋翻书,他拿出《三国志》,翻到《孔融传》这篇,从头到尾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这个典故。难道是自己看的不够仔细,于是他逐字逐句地又看了一遍,确实没有。欧阳修费解地捋了捋胡须,想着难道是苏轼记错出处了,等他下次来的时候再一探究竟。
几日后。
苏轼再次拜访欧阳修,刚一坐定,欧阳修开门见山地问道:“上次你说的那个典故出自《孔融传》,我看了好几遍都没找到。”
苏轼没想到欧阳修如此执着,着实一惊,语气淡定地解释道:“《孔融传》里有一段关于孔融的故事,说的是曹操灭袁绍后将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知道后对曹操说昔日武王伐纣,将妲己赐给周公。曹操听后问他武王这事出自何处?看你今天所做之事,我猜想武王也能干出这事。”欧阳修想着这和唐尧、皋陶的典故似乎没什么关系,只听苏轼继续说道,“尧与皋陶之事,我觉得以他俩的做事风格,肯定也能干得出这事,想当然罢了。”
欧阳修听后大惊,想起来《礼记》曾有过一个类似的典故,有司要杀一人,周公让宽恕他,两人不依不饶地各说了三次。有司走后,周公派人追上他,让其务必饶那人一命,结果已经来不及了,有司直接把那人杀了。欧阳修这才恍然大悟,只怕是苏轼考场上忘了《礼记》典故的涉及的人物,便用皋陶和尧代替,恰巧自己不依不饶地问其典故出处,对方这才用孔融的故事搪塞自己,好为他考场上编故事找个台阶下。想到此,欧阳修仰头大笑起来,对苏轼道:“好一个想当然!如此善于读书,并学以致用,他日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苏轼没想到欧阳修不但没有指责自己在考卷中乱用典故,反而夸了自己,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