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
九月。
宋仁宗诏辅臣及知杂御史以上官员于天章阁朝谒太祖、太宗御容及观瑞物。五年前,党项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一年前,李元昊率军进攻大宋,两军交锋,宋军大败。西夏趁士气大振,继续挥兵南下,于此同时与大宋暂时保持互不侵犯状态的契丹也进攻大宋。最终,大宋以岁纳银、绢等物平息。外患已让宋仁宗头疼不已,内忧更让他寝食难安,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吃紧,兵变、起义不时发生。如此内忧外患严峻的形势下,改革势在必行。
天章阁活动结束后,宋仁宗召见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因枢密副使韩琦十五日前受诏宣抚陕西并未参加。众人行礼后,宋仁宗赐座。众人落座,宋仁宗带着浓浓的期盼对众人道:“我朝立朝已八十三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朕欲除旧革新,还望诸位卿群策群力,进言献策。”说完命宦官在每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纸笔,道,“诸位卿可针对时弊畅所欲言,并写下革新之策,我们共同探讨一番。”
众人惶恐,面面相觑,不敢当面指陈。
范仲淹知道宋仁宗求治心切,但此时随意写出的内容并未斟字酌句,只怕有些唐突,犹豫片刻,起身行礼道:“启禀官家,此事非同小可,仓促写出来的东西只怕不能尽善尽美,还望官家容臣回去好生思量一番,写好后再呈送御前。”众人见范仲淹出头,纷纷随声附和表示回去想清楚再写。
宋仁宗道:“既如此,那诸卿回去写完再送来吧。”
众人行礼告退。
随后,范仲淹、富弼共同起草了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呈送御前。文章开篇既指出: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疆埸不靖,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针对时弊,文章列出十条问题并提出改革举措,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明黜陟指出目前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能的、不肖的起头并进升迁,至此以往人人因循守旧,不再奋励为朝廷卖命。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无大功大善,不能因年限熬到了就加以升迁。
抑侥幸指出公卿封爵,其殁后可立一子世袭爵位。宋真宗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再加上每三年一次的贡举考试招录的官员,发展到宋仁宗时期,官员越来越多,加上宋朝官员俸禄比较多,所以大宋在俸禄支付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如此大的财政缺口势必要从百姓身上剥削。冗官问题日益严重,限制官员人数势在必行。
精贡举指出天下危困,缺乏应对相应的人才,学校应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此外,原本的贡举考试太专注于诗赋辞藻,而缺乏对时政问题的策论分析,所以今后贡举考试应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晓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朝廷便可选拔出有用之才。
择官长指出如今选拔官员不问贤愚,不比较能否胜任此职,只以论资排辈来选拔。今后差派知州、知县、县令时应考察他历任职位的功过,为朝廷选拔出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其赋敛的官员。在这样官员的领导下,各州县必然安宁,不召祸乱。
均公田指出目前公田分配不均,应重新分配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
厚农桑指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建议各州县军吏民各言农桑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从而更好的发展当地农业,使百姓丰衣足食。
修武备建议恢复唐朝的做法采取府兵制,而不是现在的募兵制。府兵制的优点是士兵均为当地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训练,战时出征。相比与四处招募来的士兵人员稳定,战斗力强,因其种田,自给自足,也减少了现在募兵制供养士兵的经费开支。
减徭役,范仲淹以河南府为例,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要服役的人不下二百人。他希望能够减少服役的人,放其回家耕作。
覃恩信指出朝廷施行恩泽,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寡、振举滞淹之事,并要求各州县不得将这些恩泽形同虚设,必须一一施行。
重命令指出每次下发的制度、条贯太过草率,一遇到问题就随意更改,这样会致使上失其威,下受其弊。他建议今后制定制度、条贯,应让中书、枢密院仔细查看、商讨,觉得制度、条贯长久可行才予以施行。一旦颁行天下,必须遵守。
宋仁宗大喜,当即将此封奏章下发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宋太祖赵匡胤立朝后杯酒释兵权在军事方便进行了诸多改革,两府与宋仁宗商讨后决定“修武备”这一条重新启用唐朝的府兵制没有同意外,其他九条分别于今年十月、十一月,以及次年各月逐条施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九月。
宋仁宗诏辅臣及知杂御史以上官员于天章阁朝谒太祖、太宗御容及观瑞物。五年前,党项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一年前,李元昊率军进攻大宋,两军交锋,宋军大败。西夏趁士气大振,继续挥兵南下,于此同时与大宋暂时保持互不侵犯状态的契丹也进攻大宋。最终,大宋以岁纳银、绢等物平息。外患已让宋仁宗头疼不已,内忧更让他寝食难安,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吃紧,兵变、起义不时发生。如此内忧外患严峻的形势下,改革势在必行。
天章阁活动结束后,宋仁宗召见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因枢密副使韩琦十五日前受诏宣抚陕西并未参加。众人行礼后,宋仁宗赐座。众人落座,宋仁宗带着浓浓的期盼对众人道:“我朝立朝已八十三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朕欲除旧革新,还望诸位卿群策群力,进言献策。”说完命宦官在每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纸笔,道,“诸位卿可针对时弊畅所欲言,并写下革新之策,我们共同探讨一番。”
众人惶恐,面面相觑,不敢当面指陈。
范仲淹知道宋仁宗求治心切,但此时随意写出的内容并未斟字酌句,只怕有些唐突,犹豫片刻,起身行礼道:“启禀官家,此事非同小可,仓促写出来的东西只怕不能尽善尽美,还望官家容臣回去好生思量一番,写好后再呈送御前。”众人见范仲淹出头,纷纷随声附和表示回去想清楚再写。
宋仁宗道:“既如此,那诸卿回去写完再送来吧。”
众人行礼告退。
随后,范仲淹、富弼共同起草了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呈送御前。文章开篇既指出: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疆埸不靖,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针对时弊,文章列出十条问题并提出改革举措,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明黜陟指出目前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能的、不肖的起头并进升迁,至此以往人人因循守旧,不再奋励为朝廷卖命。今后两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则特加爵命;无大功大善,不能因年限熬到了就加以升迁。
抑侥幸指出公卿封爵,其殁后可立一子世袭爵位。宋真宗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再加上每三年一次的贡举考试招录的官员,发展到宋仁宗时期,官员越来越多,加上宋朝官员俸禄比较多,所以大宋在俸禄支付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如此大的财政缺口势必要从百姓身上剥削。冗官问题日益严重,限制官员人数势在必行。
精贡举指出天下危困,缺乏应对相应的人才,学校应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此外,原本的贡举考试太专注于诗赋辞藻,而缺乏对时政问题的策论分析,所以今后贡举考试应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晓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朝廷便可选拔出有用之才。
择官长指出如今选拔官员不问贤愚,不比较能否胜任此职,只以论资排辈来选拔。今后差派知州、知县、县令时应考察他历任职位的功过,为朝廷选拔出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其赋敛的官员。在这样官员的领导下,各州县必然安宁,不召祸乱。
均公田指出目前公田分配不均,应重新分配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
厚农桑指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建议各州县军吏民各言农桑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从而更好的发展当地农业,使百姓丰衣足食。
修武备建议恢复唐朝的做法采取府兵制,而不是现在的募兵制。府兵制的优点是士兵均为当地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训练,战时出征。相比与四处招募来的士兵人员稳定,战斗力强,因其种田,自给自足,也减少了现在募兵制供养士兵的经费开支。
减徭役,范仲淹以河南府为例,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要服役的人不下二百人。他希望能够减少服役的人,放其回家耕作。
覃恩信指出朝廷施行恩泽,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寡、振举滞淹之事,并要求各州县不得将这些恩泽形同虚设,必须一一施行。
重命令指出每次下发的制度、条贯太过草率,一遇到问题就随意更改,这样会致使上失其威,下受其弊。他建议今后制定制度、条贯,应让中书、枢密院仔细查看、商讨,觉得制度、条贯长久可行才予以施行。一旦颁行天下,必须遵守。
宋仁宗大喜,当即将此封奏章下发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宋太祖赵匡胤立朝后杯酒释兵权在军事方便进行了诸多改革,两府与宋仁宗商讨后决定“修武备”这一条重新启用唐朝的府兵制没有同意外,其他九条分别于今年十月、十一月,以及次年各月逐条施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