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道奏折的最后面,王巨又提醒了一件事。

    进入夏天后,北方开始落雨,虽然秋收虽泡汤,但这是好事。

    然而有两件事需要注意,这次干旱很严重,许多地方的地面都晒得龟裂了。包括黄河河堤,同样被晒了许多天。然后雨水猛地到来,反而会容易出现问题。

    不要老百姓前面回到家,再来一个黄河决堤,百姓那才叫苦逼。

    第二件事便是旱情并没有结束,相反的,它渐渐向淮河长江转移。莫要问东南就没有旱情,除了一些水下田圩田外,或者临近河边的水田,若是久不落雨,东南大片耕地同样会受到旱情影响。

    必须要未雨绸缪,先从巴蜀荆湖南路那边筹集一些粮草,运向东南。

    即便旱情不严重,也可以调到河北,赈济灾民。

    这时候不能计划浪费了,人命关天!

    “东南也会有旱情?”赵顼头痛地想。

    东南便是指两浙路,哪里可是宋朝的大粮仓以及钱仓。

    这便是第一道奏折,包括这些书籍装在一个厚厚的纸袋里,然后才到了赵顼要问的事。那是第二道奏章,放在第二个纸袋里。

    王巨先行解释了海客迁徙百姓的原因。

    早先是王巨的关注与提醒,一些海客用钻风船转向了南海的东南方向。果如王巨所说。

    因为这里的百姓愚昧无知,所以不知道香料玉料珊瑚的珍贵,当然这意味着有极大的利润空间。

    然而言语不通,而且多数百姓十分凶悍,甚至有许多部族喜吃人肉,落在他们手中。立即就被这些土著人生吞活咽了。距离又十分遥远,远了,路上就要布置一些供给点。这些供给点必须有避风港。还有一些能种植庄稼的地方。一是给船队救急,提供补给。二是建设一些灯塔,指明航道。

    特别是现在航道的末端,哪里有一片很大的陆地,似乎是宋朝面积的三倍。而且气候很仿佛,只是因为在南半球,所以季节恰恰相反的。这个季节无所谓,主要是气候差不多,也就意味着百姓容易生存。

    然后他们又在当地发现大量的珊瑚礁、玉石矿以及铜铁矿藏。

    无论是开采种植交易。还是防御当地土著人的伤害,都需要大量的百姓。那只能从宋朝迁徙百姓过去。

    正好王巨去了泉州,这些海客一一反馈,王巨表示了支持。

    现在迁徙了一些百姓,户数虽多,但不是每一户都全部去了,有的一户去了一个人,有的一户去了两个人。具体多少人王巨就没有说了。

    且不说那个大陆是宋朝的三倍大,有数个大岛屿相当于宋朝一路或几路的面积,相当于宋朝一州面积大小的岛屿也有几十个。不管迁徙了几万或十几万百姓,但这点百姓散落在这么若大片的地域里,几乎就象没有迁徙一般。

    因此现在的百姓对于这些海客来说。是很珍贵的,倒也不用担心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