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二营基本打光了,加上新补充上来的30人,整个阵地也没剩多少人。他们已经坚守十天十夜,打退日军两个大队52次冲锋,杀伤敌军逾千名。一团一营与三营原本作为预备队准备替换二营,但连日来与绕过主峰从其他山脊偷越过来的日军小分队激战,伤亡亦是过半,仅能有限支援东山主阵地。

    幸而团属炮兵还有些炮弹,依然能够发起拦阻射击。

    这样的情况在整条防御线上比比皆是,冲锋与反冲锋,阵地丢失与夺回交替进行,双方在主要阵地上犬牙交错,反复较量着。

    虽然日军占有空中优势,并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抗联官兵轻武器大大优于日军,火炮总体数量上亦不次于日军火炮总数,兼之占据有利地形,抗联伤亡数依然低于日伪军。

    双方胶着,你来我往,难解难分。退后一步是家园!我绝不退后!

    日本人当然不甘心受阻于阵前,他们派出了无数支仅携带轻装备、只带数日食品的轻装部队,或翻越山脊,或偷偷溜过山脚,向纵深挺近。

    越往里走,遭遇的阻力越大,除遇到抗联正规军的反清剿,还越来越多遇到武装平民的拦击与包围,抗联利用原来缴获的三八枪和最近从苏联运到的轻武器,快速武装了民众中的青壮男女三万余人,这些武装平民肩负起了运输队、担架队、情报队等各项后勤工作,遇敌则能做到主动迎敌,迅速弥补了原民兵被抽调到主力部队后余下的空缺。

    双方在白雪皑皑的大森林里互相追逐,拼命厮杀。由于抗联通讯器材的先进性,一旦一支抗联发觉敌军踪迹或遭到攻击,很快就能通知附近部队前来围剿,抗联往往能够短时间内聚集到足够的人数,包围某支势单力薄的日伪小型讨伐队消灭他们,面对如雨般的冲锋枪弹和手榴弹,只配有三八抢和少量轻机枪的日军无法长时间抵抗,这样的战斗往往开始得快结束的也快,抗联军民强有力的反击大出日军预料,日军突入根据地的轻装部队损失直线上升,只推进到20公里左右,已成强弩之末。

    而且由于日军轻视医护,随队医护兵数量极少,伤兵得不到有效治疗,士兵只要负伤等待他的就是死亡。抗联军民表现出少有的“冷酷”,面对哀嚎的日军伤兵并不像以往那样进行救治。日军头一次发现,在缺少给养的情况下,严寒成了他们的第一杀手。

    不到半月,日伪轻装部队被击毙、冻毙、饿毙、伤毙达到恐怖的四千余人。前线指挥官关东军第4军司令官草场辰已中将被迫停止了这种得不偿失的进攻方式。

    前线受阻,为督促部下用力,草场辰巳被迫向前移动了指挥机关,抵达了距前线50公里的三合镇坐镇。

    马迁安的部队一直静静地潜伏在日军大部队的后方,不过他并未闲着,他派出了大量的侦察兵前去了解敌军部署。

    每天他都能听到前线传来的消息,当他听说东山失守,沙振武与陈泽侯相继阵亡的消息,神情明显一愣,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这两人都是智勇双全的悍将,连他们都已经战死,东山战况之激烈远超自己想像。

    刚要率队赶往东山夺回阵地,又传来二团重新夺回东山的消息,不禁松了一口气。

    马迁安带领的四千多人是要作为杀手锏而存在的,非到紧要关头不能轻举妄动。只要出动就必须重创敌军,否则失去敌后潜伏的意义。

    什么是重创敌军呢?为此马迁安已经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打击敌军后勤,来一次规模空前的破袭战,一举毁掉敌人最主要的四个大型前线补给站。

    这四个大型补给站距离前线30至40公里不等,每天这里都要开出不少汽车输送给养给前线不远处的小型补给站。

    伏击运输队或者攻击前线小型补给站效果有限,只要敌人的大型补给站依然存在,鬼子会很快重建战地补给站,只有毁掉源头,才足可以震动全线敌军,让他们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补给站重新设立。抗联可以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趁机调整部署接收给养加强自己。

    大型战役,后勤乃重中之重。通过侦查,马迁安知道了这四个大型补给站防卫森严,每个补给站守卫士兵大多超过千人,更有补给站周边二线等待进攻的部队云集,实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不管多难,也必须拿下它们,否则根据地军民根本得不到喘息之机,马迁安主意已定。

    拟定了计划后,马迁安心中不禁又埋怨起“那群山姆空军”来。如果有美空军参与这次大战,情况会好得多,这些补给站会在美空军猝然打击下灰飞烟灭,根本不用马迁安这样做大的牺牲准备。

    知道吗,该死的山姆!你要是来了,仅我的部队就可以少死上千人,混蛋玩意说话不算,不说好11月底到外蒙的吗?早知道你们到了,可这都12月底了,你们到底在干嘛?咋就不来轰炸小鬼子,一点动静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