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刊登在“洛杉矶时报”的这篇影评一反常态地占据了整个版面,这对于“洛杉矶时报”来说是十分不正常的。一来这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并不是像“好莱坞报道者”、“综艺”那样的专业媒体;二来尼古拉斯并不是专业影评人,他是一名记者,虽然经常专业影评,但更多时候还是以行业人士的身份撰写的,所以专业性都不会太强。
但这一次却显然不是如此,尼古拉斯的这篇影评不仅加入了他作为记者的视角进行分析,而且足够专业和深入,将整部“七宗罪”结合近期热点事件一起进行阐述分析。如此新颖的视角得到了“洛杉矶时报”的全力支持,给予了一整个版面的篇幅,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
“‘七宗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设置显然是有深刻含义和玄机的!
沙摩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本案,因为社会的冷漠让沙摩塞感到了疲倦,他选择了逃避,但他的冷漠和犹豫却让整个案件透露出了第一抹黑暗,它的恐惧不来自于它的残忍,而来自于对内心的拷问、对社会的拷问。
所以在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沙摩塞都是站在自我反省位置上的,凶手的所作所为虽然是绝对不能赞同支持的,但凶手对社会的审判和救赎却让沙摩塞无法反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使得沙摩塞更加痛恨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同时也更加无力。
因为他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社会,但却如此无力,最终还催生出了凶手这样的殉道者来完成。一方面沙摩塞不希望凶手杀害无辜,他也竭力在阻止这一切;但另一方面沙摩塞内心深处又真心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社会现状,这种矛盾的冲突让他心中一片悲凉和错杂,这也就让他从拯救者成为了旁观者,他也是和观众视角最接近的一个人。
米尔斯则不同,他是初出茅庐的警探,他充满了**和干劲扬名立万、一夜成名、功成名就,这些欲。望让他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态度,但他却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和阴暗。他希望的不是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社会,而是希望成为英雄,以救世主的身份横空出世,实现自我价值。
米尔斯对正义存在的坚定不移是社会黑暗之中的一抹希望,他对正义的坚持、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信念是整个故事里的唯一一抹光亮。但这抹光亮却注定无法拯救电影、更无法拯救社会,因为米尔斯的出发点不是社会,而是自我,他对名利的渴望本身就是社会黑暗的一部分,根本无法摆脱七宗罪的纠缠,这使得他不仅仅是拯救者,同时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而凶手则毫无疑问凝聚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不仅仅是社会的反叛者,也是极端主义的殉道者,更是社会绝望色彩的缩影,同时还是社会救赎的行动者。
电影里并没有讲述凶手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故事,但是故事结尾的那段对话却展示了凶手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对社会堕落的排斥和对社会阴暗的嘲讽,凶手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已经开始腐朽,他对这样的现状感觉到不满,所以他精心策划了七宗罪的殉道,用他的方式警醒世人。
凶手并没有隐藏自己在杀人时的快感和享受,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替上帝惩戒那些罪恶,用鲜血淋淋的罪恶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七宗罪的可怕和肮脏,并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重新为社会带来光明。在凶手自己看来,他是拯救者;在受害者看来,他是加害者;在沙摩塞看来,他是殉道者也是受害者。
沙摩塞、米尔斯和凶手这三个人的立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矛盾,这也成为了影片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课题。
沙摩塞和凶手都对社会的冷漠表示不满,他们都是负面情绪代表,前者选择了逃避,后者选择了极端;沙摩塞和米尔斯都相信必须依靠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正面情绪的光辉,前者沉稳缜密,后者英勇朝气;凶手和米尔斯都是七宗罪之一,是社会冷漠和残酷的产物,欲。望引领着他们走向了终点,只是前者是意识清醒的引导者,后者是浑浑噩噩的跟随者。
另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还阐述了一个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这也决定了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冷酷。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接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三代人。沙摩塞是在印刷媒体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二十年代左右,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米尔斯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至于凶手则代表了印刷媒体兴盛、电视媒体崛起的交接一代。这也可以看出三个人的个性差异。
印刷品是由字符和图像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地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沙摩塞正是秉承了这种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考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沉着谨慎地展开破案。
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的组合物,观看电视时不需要动脑子,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生动画面,这也造就了米尔斯狂躁、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的个性,破案时也就是对着现场图片翻来覆去,即使沙摩塞给了他相关书籍资料,他也毫无耐心。
凶手则秉承了这两种优点,他沉着冷静,但同时又不缺乏灵活应变;他构思精细,但同时又不缺乏恢弘大局观;他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经典和复古,但同时又吸收了新生代文化知识的先进和创新。于是,七宗罪的殉道方式就诞生了;于是,凶手就将沙摩塞和米尔斯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是这种隐约的矛盾和纠缠,也使得电影更加暧。昧不清,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电影之中,米尔斯和沙摩塞才是审判者,而凶手则是满手血腥的被审判者。但事实上,凶手儒雅沉静的外表、稳重从容的话语,却让米尔斯血气方刚、夸张肆意的表现和沙摩塞死气沉沉、犹豫不决的态度显得苍白无比,彷佛凶手才应该是全知全能、平静温和的上帝,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愚昧无知、坐井观天的人类。
观众就好像沙摩塞一般,很难对代表正义的米尔斯表示赞同,也很难对代表邪恶的凶手予以斥责,这种游走在模糊界限的踌躇和犹豫,让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角色模糊不清,恍惚之间,彷佛凶手才是羁押者,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罪犯,由上帝摆渡人类前往赎罪的彼岸。
这也是‘七宗罪’带给所有观众的最大疑问和反思!
但这一次却显然不是如此,尼古拉斯的这篇影评不仅加入了他作为记者的视角进行分析,而且足够专业和深入,将整部“七宗罪”结合近期热点事件一起进行阐述分析。如此新颖的视角得到了“洛杉矶时报”的全力支持,给予了一整个版面的篇幅,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
“‘七宗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设置显然是有深刻含义和玄机的!
沙摩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本案,因为社会的冷漠让沙摩塞感到了疲倦,他选择了逃避,但他的冷漠和犹豫却让整个案件透露出了第一抹黑暗,它的恐惧不来自于它的残忍,而来自于对内心的拷问、对社会的拷问。
所以在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沙摩塞都是站在自我反省位置上的,凶手的所作所为虽然是绝对不能赞同支持的,但凶手对社会的审判和救赎却让沙摩塞无法反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使得沙摩塞更加痛恨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同时也更加无力。
因为他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社会,但却如此无力,最终还催生出了凶手这样的殉道者来完成。一方面沙摩塞不希望凶手杀害无辜,他也竭力在阻止这一切;但另一方面沙摩塞内心深处又真心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社会现状,这种矛盾的冲突让他心中一片悲凉和错杂,这也就让他从拯救者成为了旁观者,他也是和观众视角最接近的一个人。
米尔斯则不同,他是初出茅庐的警探,他充满了**和干劲扬名立万、一夜成名、功成名就,这些欲。望让他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态度,但他却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和阴暗。他希望的不是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社会,而是希望成为英雄,以救世主的身份横空出世,实现自我价值。
米尔斯对正义存在的坚定不移是社会黑暗之中的一抹希望,他对正义的坚持、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信念是整个故事里的唯一一抹光亮。但这抹光亮却注定无法拯救电影、更无法拯救社会,因为米尔斯的出发点不是社会,而是自我,他对名利的渴望本身就是社会黑暗的一部分,根本无法摆脱七宗罪的纠缠,这使得他不仅仅是拯救者,同时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而凶手则毫无疑问凝聚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不仅仅是社会的反叛者,也是极端主义的殉道者,更是社会绝望色彩的缩影,同时还是社会救赎的行动者。
电影里并没有讲述凶手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故事,但是故事结尾的那段对话却展示了凶手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对社会堕落的排斥和对社会阴暗的嘲讽,凶手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已经开始腐朽,他对这样的现状感觉到不满,所以他精心策划了七宗罪的殉道,用他的方式警醒世人。
凶手并没有隐藏自己在杀人时的快感和享受,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替上帝惩戒那些罪恶,用鲜血淋淋的罪恶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七宗罪的可怕和肮脏,并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重新为社会带来光明。在凶手自己看来,他是拯救者;在受害者看来,他是加害者;在沙摩塞看来,他是殉道者也是受害者。
沙摩塞、米尔斯和凶手这三个人的立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矛盾,这也成为了影片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课题。
沙摩塞和凶手都对社会的冷漠表示不满,他们都是负面情绪代表,前者选择了逃避,后者选择了极端;沙摩塞和米尔斯都相信必须依靠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正面情绪的光辉,前者沉稳缜密,后者英勇朝气;凶手和米尔斯都是七宗罪之一,是社会冷漠和残酷的产物,欲。望引领着他们走向了终点,只是前者是意识清醒的引导者,后者是浑浑噩噩的跟随者。
另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还阐述了一个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这也决定了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冷酷。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接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三代人。沙摩塞是在印刷媒体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二十年代左右,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米尔斯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至于凶手则代表了印刷媒体兴盛、电视媒体崛起的交接一代。这也可以看出三个人的个性差异。
印刷品是由字符和图像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地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沙摩塞正是秉承了这种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考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沉着谨慎地展开破案。
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的组合物,观看电视时不需要动脑子,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生动画面,这也造就了米尔斯狂躁、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的个性,破案时也就是对着现场图片翻来覆去,即使沙摩塞给了他相关书籍资料,他也毫无耐心。
凶手则秉承了这两种优点,他沉着冷静,但同时又不缺乏灵活应变;他构思精细,但同时又不缺乏恢弘大局观;他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经典和复古,但同时又吸收了新生代文化知识的先进和创新。于是,七宗罪的殉道方式就诞生了;于是,凶手就将沙摩塞和米尔斯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是这种隐约的矛盾和纠缠,也使得电影更加暧。昧不清,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电影之中,米尔斯和沙摩塞才是审判者,而凶手则是满手血腥的被审判者。但事实上,凶手儒雅沉静的外表、稳重从容的话语,却让米尔斯血气方刚、夸张肆意的表现和沙摩塞死气沉沉、犹豫不决的态度显得苍白无比,彷佛凶手才应该是全知全能、平静温和的上帝,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愚昧无知、坐井观天的人类。
观众就好像沙摩塞一般,很难对代表正义的米尔斯表示赞同,也很难对代表邪恶的凶手予以斥责,这种游走在模糊界限的踌躇和犹豫,让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角色模糊不清,恍惚之间,彷佛凶手才是羁押者,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罪犯,由上帝摆渡人类前往赎罪的彼岸。
这也是‘七宗罪’带给所有观众的最大疑问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