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思想性导演
“当这种感性经历了岁月的打磨,逐渐转变成一种风格,与作品水乳交融,如同一条奔流而下的大河,激流险滩之中,他一直在坚持着最艰难的逆流而上的道路,从而铸就了那些留下深深烙印的陈凯歌电影。现在就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光影面纱,一窥其风格的四种外化表现……”
“作为中国新电影语言的奠基者之一,陈凯歌总是试图在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情节的呈现中实现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拷问。他把那些他爱之深、恨之切的中国历史与现实幻化成一则则色彩斑斓,浓烈而忧伤的东方寓言搬上荧幕。当这些纯正而超载的东方寓言像一幅幅巨大的画框惊现于人们眼前时,它身负的底蕴与内涵便随着光影的释放从容流泻。从他的第一部石破天惊之作《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踏上了一条寓言叙事之路。诞生于1984年的《黄土地》,作为一部实验电影,一部先锋电影,即使将它放在百年中国电影史的坐标中来看,它都是一部“奇片”。影片中的“黄土地”,沟壑连绵,山形地貌大起大落,看上去既温暖又冷漠,既贫瘠又深广,传达出一种特别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导演抓住了这种感觉,没有把它当作单纯的故事背景来处理,而是让它成为了整个民族人格化的象征体。生生不息的黄土地,默默耕作的身影,显示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也映衬着心灵的闭塞、保守与无奈。电影从一个启蒙者的目光看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在黄土高原上搜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唤醒了当地少女翠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她却难以抵抗自己作为女性的悲剧命运,她所面对的是养育了她的人,是那种平静和温暖中的愚昧,最终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死的代价。戛然而止的歌声中,“黄土地”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它象征了那种沉淀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影片结尾,翠巧的弟弟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的情景,又似乎在暗示着那长期被压抑在古老黄土之下的年轻生命力必定有它被唤醒并喷薄而出的一天。影片通过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又最永恒的关系的展示,表现了陕北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也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如果说《黄土地》是一则民俗的寓言,那么《边走边唱》就是一个关于谎言的寓言。老盲人歌手终其一生,七十年,千根弦,换来的却是一张白纸。他成为了历史谎言的蒙难者与牺牲品,但他仍试图延续这历史的链条:将谎言传递给石头。《边走边唱》以寓言的方式透过独特的视觉世界和意蕴深厚的自然景观突现了两个顽强的生命。对光明的渴望在这里成为了谎言,人物的理想和现实的真实隔着一段表达和电影文本在这个领域亦成为了文化苦旅的代名词。陈凯歌是个沉湎于民族历史,热衷于人生建构的导演,他的导演处女作《黄土地》是一部呈现了沉默者力量的作品。影片让民族的压抑心态得到了集中的宣泄与爆发。另外一部充满生死戏剧冲突的就是《霸王别姬》。影片通过中国文化沉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通过他们之间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情冲突,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投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尽管同为哲学题材,同样表现生死主题,两影片在手法上还是不尽相同的。论界一般认为《霸王别姬》集商业性、情节化、明星效应和视听包装于一身,是陈氏人文电影的改弦易辙之举。但细细品味,它的文化内涵非但不减,甚至更浓,可以说它是陈氏电影中一部“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众”的佳作。而他这一类型电影也多数是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触动观众的心灵。这与他本身的深刻与敏锐不无关系,同时他的阅历和思想也帮助他锻造了这一段属于他的辉煌……”
“当然陈凯歌的作品中也不乏以表现爱为主题的情调电影,如《和你在一起》。它们以表现故事氛围为中心,力求制造一种感觉与情调。但是导演陈凯歌在处理这类影片时,经常把不确定的命运因素融入其中。命运无常,在无常的命途中爱却能生出千万种可能与感觉。《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敏感而沉默的13岁男孩刘小春被望子成龙的老父送往bj深造音乐的经历。这段经历把他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让他面临着情感与前途的选择。一边是父爱重如山,一边是机会千载难逢,陈凯歌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揭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但他梦想的轨迹却难以与普通人契合,影片最终在一些稀疏的喝彩声中沉寂。在这部以爱为名的成长寓言中,陈凯歌的问题不在于哲学思考和文化反思,而在于如何让他的电影从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赏……”
“如何用感性的电影语言来承载理性的思考,则是陈凯歌电影一直在试图做出突破的方向。崇尚造型,影像表意,在广阔的西北高原和黄河背景上展开诗化的电影叙事,是第五代导演革新电影语言的标志。而理性精神和电影诗情的综合,正是陈凯歌的特点,是他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的鲜明印记。他惯用镜头进行哲理性思辨,不重视讲故事而注重影像表意系统,在艺术上精雕细琢,刻意求工,往往理念胜于情感,思维大于形象。可以说,用感性的电影语言来承载理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他电影创作的自觉选择。他试图以诗化的电影语言来创作独特的视觉风格,使观众在视觉的愉悦中进一步挖掘影片的内涵。但这种拍摄风格,对于电影这种大众化艺术形式而言,未免给人曲高和寡之感。作为陈凯歌导演的风格体现,高度舞台化的场景设计一直是他电影中的一个鲜明风格。陈凯歌导演一向喜欢用感性的具体场景来完成他原本理性的、抽象的思考,我们已经习惯从陈凯歌电影的某个场景里找寻他复杂的电影语言。他习惯追求古典主义含义,追求细节的完美和严谨,他的场景设计常常带有舞台化的夸张与美感,充满了象征意义……”
“当这种感性经历了岁月的打磨,逐渐转变成一种风格,与作品水乳交融,如同一条奔流而下的大河,激流险滩之中,他一直在坚持着最艰难的逆流而上的道路,从而铸就了那些留下深深烙印的陈凯歌电影。现在就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光影面纱,一窥其风格的四种外化表现……”
“作为中国新电影语言的奠基者之一,陈凯歌总是试图在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情节的呈现中实现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拷问。他把那些他爱之深、恨之切的中国历史与现实幻化成一则则色彩斑斓,浓烈而忧伤的东方寓言搬上荧幕。当这些纯正而超载的东方寓言像一幅幅巨大的画框惊现于人们眼前时,它身负的底蕴与内涵便随着光影的释放从容流泻。从他的第一部石破天惊之作《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踏上了一条寓言叙事之路。诞生于1984年的《黄土地》,作为一部实验电影,一部先锋电影,即使将它放在百年中国电影史的坐标中来看,它都是一部“奇片”。影片中的“黄土地”,沟壑连绵,山形地貌大起大落,看上去既温暖又冷漠,既贫瘠又深广,传达出一种特别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导演抓住了这种感觉,没有把它当作单纯的故事背景来处理,而是让它成为了整个民族人格化的象征体。生生不息的黄土地,默默耕作的身影,显示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也映衬着心灵的闭塞、保守与无奈。电影从一个启蒙者的目光看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在黄土高原上搜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唤醒了当地少女翠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她却难以抵抗自己作为女性的悲剧命运,她所面对的是养育了她的人,是那种平静和温暖中的愚昧,最终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死的代价。戛然而止的歌声中,“黄土地”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它象征了那种沉淀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影片结尾,翠巧的弟弟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的情景,又似乎在暗示着那长期被压抑在古老黄土之下的年轻生命力必定有它被唤醒并喷薄而出的一天。影片通过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又最永恒的关系的展示,表现了陕北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也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如果说《黄土地》是一则民俗的寓言,那么《边走边唱》就是一个关于谎言的寓言。老盲人歌手终其一生,七十年,千根弦,换来的却是一张白纸。他成为了历史谎言的蒙难者与牺牲品,但他仍试图延续这历史的链条:将谎言传递给石头。《边走边唱》以寓言的方式透过独特的视觉世界和意蕴深厚的自然景观突现了两个顽强的生命。对光明的渴望在这里成为了谎言,人物的理想和现实的真实隔着一段表达和电影文本在这个领域亦成为了文化苦旅的代名词。陈凯歌是个沉湎于民族历史,热衷于人生建构的导演,他的导演处女作《黄土地》是一部呈现了沉默者力量的作品。影片让民族的压抑心态得到了集中的宣泄与爆发。另外一部充满生死戏剧冲突的就是《霸王别姬》。影片通过中国文化沉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通过他们之间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情冲突,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投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尽管同为哲学题材,同样表现生死主题,两影片在手法上还是不尽相同的。论界一般认为《霸王别姬》集商业性、情节化、明星效应和视听包装于一身,是陈氏人文电影的改弦易辙之举。但细细品味,它的文化内涵非但不减,甚至更浓,可以说它是陈氏电影中一部“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众”的佳作。而他这一类型电影也多数是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触动观众的心灵。这与他本身的深刻与敏锐不无关系,同时他的阅历和思想也帮助他锻造了这一段属于他的辉煌……”
“当然陈凯歌的作品中也不乏以表现爱为主题的情调电影,如《和你在一起》。它们以表现故事氛围为中心,力求制造一种感觉与情调。但是导演陈凯歌在处理这类影片时,经常把不确定的命运因素融入其中。命运无常,在无常的命途中爱却能生出千万种可能与感觉。《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敏感而沉默的13岁男孩刘小春被望子成龙的老父送往bj深造音乐的经历。这段经历把他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让他面临着情感与前途的选择。一边是父爱重如山,一边是机会千载难逢,陈凯歌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揭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但他梦想的轨迹却难以与普通人契合,影片最终在一些稀疏的喝彩声中沉寂。在这部以爱为名的成长寓言中,陈凯歌的问题不在于哲学思考和文化反思,而在于如何让他的电影从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赏……”
“如何用感性的电影语言来承载理性的思考,则是陈凯歌电影一直在试图做出突破的方向。崇尚造型,影像表意,在广阔的西北高原和黄河背景上展开诗化的电影叙事,是第五代导演革新电影语言的标志。而理性精神和电影诗情的综合,正是陈凯歌的特点,是他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的鲜明印记。他惯用镜头进行哲理性思辨,不重视讲故事而注重影像表意系统,在艺术上精雕细琢,刻意求工,往往理念胜于情感,思维大于形象。可以说,用感性的电影语言来承载理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他电影创作的自觉选择。他试图以诗化的电影语言来创作独特的视觉风格,使观众在视觉的愉悦中进一步挖掘影片的内涵。但这种拍摄风格,对于电影这种大众化艺术形式而言,未免给人曲高和寡之感。作为陈凯歌导演的风格体现,高度舞台化的场景设计一直是他电影中的一个鲜明风格。陈凯歌导演一向喜欢用感性的具体场景来完成他原本理性的、抽象的思考,我们已经习惯从陈凯歌电影的某个场景里找寻他复杂的电影语言。他习惯追求古典主义含义,追求细节的完美和严谨,他的场景设计常常带有舞台化的夸张与美感,充满了象征意义……”